文/始明
当我们谈到门徒训练(以下简称为“门训”)的时候,很容易会问:“你有什么门训材料可以推荐给我?”但是,任何课程都有学完的时候,之后难道又再要继续去寻找可用的门训材料吗?所以,对于门训,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搜集资源,而是思考什么是门训。我认为门训的关键就在于基督徒和基督徒花时间促进彼此的成圣。下文中我会谈到三个方面:第一,什么是门训;第二,什么是有机的门训文化;第三,从实践上如何在教会中形成一个有机的门训文化。
一、什么是门训
对于门训,首先当看圣经中有关基督徒彼此相爱的经文。约翰福音15:17中耶稣说:“我这样吩咐你们,是要叫你们彼此相爱。”耶稣给门徒的一个命令就是“彼此相爱”。接着,在约翰福音的15章和17章,耶稣进一步详细描述“彼此相爱”应该如何在门徒中间体现出来,其中包含了五个要素:
第一,基督的爱是主动的、刻意的爱。而不是随意的,或是自然发生的爱。自然的爱是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自然形成的,但耶稣和门徒之间没有什么共同爱好,也没有共同的出身,耶稣爱他们是因为:“是我拣选了你们……”(约15:16上)祂不是偶然地碰到了他们,然后偶然地决定要去爱他们,也不是因为祂在他们身上发现与祂有什么共性,祂是主动地、有意地、克服天然的障碍去爱他们。所以当我们要爱一个基督里的肢体的时候,我们也需要主动地、刻意地甚至有时要克服彼此之间的不同来爱这个人。
第二,基督的爱是有目的的爱。基督拣选门徒的目的是:“分派你们去结果子,叫你们的果子常存……”(约15:16下)祂有意识地拣选这些人的目的就是要他们结果子,使他们能够荣耀神。基督的爱是在神荣耀的计划当中,所以当我们按照基督的爱去彼此相爱的时候,我们也应当有同样的目的。当你去爱另一个基督徒的时候,不是因为你需要朋友,需要有一个人陪你逛街、陪你聊天,如果仅是为此,其实你是在消费你们的关系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当你去爱另一个基督徒的时候,是希望他能得到属灵上的益处,结出福音的果子,他的生命能够荣耀神。就如之前所言,门训关系是一个以成圣为目的的关系。
第三,基督的爱是延续性的爱。祂说:“我爱你们,正如父爱我一样……”(约15:9),“我乃称你们为朋友…”(约15:15下)。耶稣清楚地表明祂与门徒的关系是一种延续性的、爱的关系。“延续性”是说:这段关系不是一个项目,不是一个被分配的课程,不是邀请弟兄姐妹来参加一个班,也不是和一个人进入了牧师分配的教会的组织性的关系,当这个项目结束以后,这段关系就终止了。当耶稣说“我乃称你们为朋友”,祂是说这是生命当中的关系。十年前门训我的一位弟兄现在与我也常有联络,虽然他已经离开中国,但他每次回国出差的时候,还是会来看我。所以我们不是在寻找一位属灵的导师,五年或者三年的培训期结束之后就和他没有关系了。我们门训的对象要成为我们的朋友,我们在他身上倾倒我们的生命,就如基督在我们的身上倾倒祂的生命一样。基督在我们身上倾倒生命不是三年、五年甚或十年的时间,祂说我们在永恒当中都是祂的朋友。
第四,基督的爱是“喜乐的爱”。约翰福音15:11中耶稣说:“这些事我已经对你们说了,是要叫我的喜乐存在你们心里,并叫你们的喜乐可以满足。”所以门徒间的彼此相爱的关系是一个喜乐的关系,不是一个痛苦的、作业式的关系,不是因为教会提倡所以不得不做门训,不是一想到明天早上又要和某人花一个半小时、两个小时分享,心里就充满了愁苦。虽然门训带来的肯定不只有喜乐,也一定会带来愁烦,尤其是当你真诚地爱他,真诚地想要他结果子的时候,会真诚地陷入到他的愁苦当中,你会因着他没有结出果子,或者他身陷某一个罪中而为他忧愁。但是门训的喜乐意味着,当你看到他结果子的时候,当你看到使他成长的是神的时候,你的心里会非常喜乐。当你门训一个人并且投入生命在他身上的时候,会经历忧愁艰难,但是如果他是一个重生的基督徒,那么按照基督所说的,喜乐就会在你的心中生发出来,因为基督会在他的身上动工,因为圣灵住在他的里面。
第五,相爱的关系在基督徒中应当是普遍的。耶稣把这种相爱的关系作为一个基本的命令给了所有的基督徒。所以希伯来书3:13也是用命令性的语气告诉我们:“总要趁着还有今日,天天彼此相劝,免得你们中间有人被罪迷惑,心里就刚硬了。”保罗在罗马书12:10也用命令性的语气说:“爱弟兄,要彼此亲热;恭敬人,要彼此推让。”在帖撒罗尼迦前书5:11,他同样用命令性的语气:“你们该彼此劝慰,互相建立,正如你们素常所行的。”我们会在经文之中找到很多命令性的、关于彼此相爱和互相建立的经文。书信的作者一直在关心每一个地方教会中的信徒们有没有彼此鼓励,在信仰上面长进,有没有一个彼此相爱的、以结果子为目的并且是持久性的关系。所以,如果我们把这样的关系定义为门训关系,那么每个人都应该进入这样的关系。即使因为基督徒属灵生命的不同,不是每一对的门训关系都是同等质量的,甚至存在张力,存在错误的引导,门训也不能只成为一部分人要遵行的命令。它应该是地方教会生活的一部分。[2]
现在我们可以对门训关系加以定义:它发生在基督徒之间,共有五个要素:1)主动性;2)目的性;3)延续性;4)带来喜乐;5)普遍性。
二、有机的门训文化
教会中,在牧师、长老手中往往有一个Excel表格,里面写着张三和李四是门训关系,王五和赵六是门训关系,或者是通过架构性的门训课程来建立一个门训的小组。这些叫做架构性的门训关系,也是很好的事情,但是我更想要主张的是一个有机的门训文化。如果说“文化”是一个群体所拥有的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并且把它执行出来,那么“门训文化”就是教会中的所有成员都将“有门训关系”作为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并且把它执行出来。我们希望看到的是,门训不是在一个教会的项目当中体现,而是这个教会显而易见的特征,是会众教会生活的必需品。用正式的架构,比如一个课程、一个项目、一个运动来体现门训关系当然也很好,但我认为那是不持久的,尤其当牧师有别的事情要关注的时候。新的事情很容易夺得大家的注意力,而使门训这个项目或者事工逐渐被忽视。但是如果门训是教会的文化,那么它就会在基督徒的生活当中很自然地体现出来——遵守主的命令,刻意地、主动地、持续地爱一个肢体,帮助他成圣——而不需要额外的架构或额外的项目来进行,不需要牧师来刻意推动或者维持。文化也意味着它适用于每一个成员,即便是一个刚刚信主的人,他也能够用门训的方式去帮助一个慕道友,或者另外一个刚刚信主的人。
如果教会拥有这种文化,那就意味着对成员来说,他们会很自然地问自己:谁是我的门训者?我应该和谁去分享我的问题?而不是每次一有问题都在微信上找牧师。教会的关系应该是一张网,而不是一个圆。一个圆意味着牧师是圆心,而一张网意味着成员和成员之间是有属灵关系的。我们很容易看到成员和成员之间建立不属灵的关系,比如说一起吃饭,一起看电影,或者是一起讨论育儿经,但是当他有属灵的问题的时候,他还是会来找牧师,这就意味着说,成员之间没有建立自发的、自然的属灵的关系,而是建立了一个物质的、世界的关系。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教会当中有一个属灵的网络。当一个人有问题的时候,或者当他没有问题的时候,他都有在属灵上能被关怀,或主动去关怀的另一个肢体。
成为基督的门徒就意味着我们愿意向他人学习怎样更多的效法基督,也愿意帮助别人去效法基督,所以教会应该把门训看作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一个基督徒和教会成员生活的日常片断。门训就是基督的门徒们应该做的事情。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些场景:1)如果你是一个来教会比较久的访客,你会不断地遇到教会成员向你介绍自己,然后问:“你信主了吗?你是怎么信主的?你在考虑加入成员吗?还是你只是临时拜访一下?”2)当你加入成员之后,又有成员会问你:“你有门训关系吗?愿不愿意考虑和我进入门训关系?”或者有人来问你:“你住在哪里?你工作在哪里?发现我们上班的地方离得非常近,可不可以我们周间经常在一起吃个饭?聊一下这个礼拜天你听到的讲道?”3)当主日上午的崇拜结束之后,如果教会有午餐,你会看到门训的伙伴们会在一起谈论他们刚才所听到的讲道和成人主日学。4)下午聚会结束以后,一些成员会选择到附近的咖啡吧去继续学习一个教材,或者继续讨论上午所听到的道。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一个有机的、自然的门训文化。
感谢主,这样的一个文化在我们教会里面正在不断地滋生、成长。当我下午聚会结束之后,在骑电瓶车回家的路上,会看到我们的教会成员三五成群地进入旁边的咖啡馆,在里面继续学习和分享。这时我心里充满了喜乐,我相信,如果你看到自己的教会中有这样的一幅图画,你心里也会充满喜乐。当我们有一个成员要搬到另外一个地方的时候,他上台和大家告别,然后他的门训伙伴就站起来说:“现在我没有人门训了,谁需要被门训?”他们会很自然地想到自己需要门训伙伴,需要帮助别人在属灵上成长。
我们教会现在对于新加入教会的成员或者是初信者,会鼓励他做几件加入教会之后要做的事情。
第一,是聚会之后主动地问候别人。当这样问候的时候,要关注两个问题,一个是对方是否是一个基督徒?一个是对方是否是这个教会的成员?如果他是一个基督徒,听他简短地分享他的得救见证,从而更多地认识他。如果他不是一个基督徒,和他分享自己所信的福音,而使他有机会再次听到福音。当问他是否是这个教会的成员时,不是要拉人入会,而是期待看到他结出福音的第一个果子,就是加入基督的身体。如果他不是这个教会的成员,又自称是基督徒,那就要问他是哪个教会的,是否可以更多地了解他的教会。这不是怀疑他的教会有问题,而是希望认识更多的在基督国度里的同盟军。如果他说他正在考虑加入这个教会,那就有机会向他更多介绍这个教会,或者帮助他更多了解、认识其他人。
第二,和其他成员一起吃饭。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吃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交往过程,在新约圣经当中尤其如此。所以我们鼓励新加入的成员主动约别人一起吃饭,我们也鼓励成员们主动地邀请新成员到自己家吃饭。我们的新成员在通过成员大会加入教会后,很多人会加他微信,约他吃饭。
第三,深入地交谈属灵话题。而不是泛泛地问最近好不好、忙不忙?比如说,当问一个人:“今天的信息你觉得在哪一点上对你有帮助?”他不能简单地回答说今天的讲道不错,他需要回答今天的讲道哪里不错,或者哪里错了。彼此之间要能够深入地问出对事情的看法从而更多了解彼此。
第四,主动地建立门训关系。我们一般给新加入的成员三个月的时间建立门训关系,如果三个月之后他还没有建立门训关系,可以找长老帮他联系。那他怎么主动建立门训关系呢?成员手册上有每一个成员的住址,也有他工作的商圈,这样他就可以看到哪一个同性别的成员是离他最近的,使他有可能主动去认识他,并且进入门训关系。两个人建立门训关系有很多因素:地理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属灵的成熟度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两个人生活节奏的匹配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比如说,两个人都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那么他们有可能在下班之后或者中午的时间门训。如果有一个人是销售,工作时间、地点不定,那么适合和他建立门训关系的是那些自由职业者,比如说另外一个销售,或者是一个摄影师,一个调音师。另外一个帮助成员建立门训关系的设置就是小组。我们教会的小组是“弱小组”,意思是我们没有把牧养的责任交给小组,牧养的责任还是在长老们这里,小组不是必须要参加的,它的目的是让弟兄姐妹建立彼此门训的关系。一位新成员可以在小组当中用群体的关系建立门训,或者能在小组当中认识更多其他的成员,而寻找一对一的门训关系。
我们在教会的图书馆里,开辟了一个专区用来放门训类的书籍,每种书我们大概会买五本,甚至十几本,鼓励两个人一起借,用于门训。我们还预备了不少小组门训的资料,鼓励小组不断地去进行这种深度的学习。我们在祷告会的时候、查经的时候,首先会鼓励成员读好的书(因为我们也看到牧养除了来自讲台,还可以来自很多圣徒所写的属灵著作),也鼓励大家不断地为门训关系祷告。
作为牧者,我在释经式的讲道时会谈到如何将这段经文运用在门训关系里。我自己门训两三个弟兄,同时我在门训的时候也邀请别人来看我是怎么门训的。我们家大概一个礼拜一次,或者两个礼拜一次邀请弟兄姐妹来家里吃饭,让他们看到我们如何家庭崇拜,如何教养孩子。甚至有时我和妻子有争执,这时有人敲门,我们的脸色还不太好,但是让他们看到这是一个真实的家庭生活。在牧者的每周计划里要考虑到年轻信徒参与的时间。我们教会也有讲道的评估,我会邀请一些弟兄来评估这周的讲章。
这是我所说的门训文化。但是要承认的是,人们进入深度交往的时候是不舒服的。可能一位访客来到我们教会,本来在图书馆那里装作看书架的样子,想要了解这个教会,却不断地有人来和他说话,对他来说可能会感受到有点被打扰。又或者,当你听到你的门训对象分享的情况背后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而你知道你如果多问一个问题,他的罪就会暴露出来,你就要花更多的时间来应对,这个时候我们往往就是希望到此为止。因为我们不希望尴尬,我们不希望进入别人的罪当中,甚至再说得难听一点,我们不希望把自己的手弄脏,我们希望干干净净、彬彬有礼地查考一段经文,然后就到此结束。但这不是门训,如果你要真正地帮助一个人在属灵上结果子,你必然要帮助他对付他的罪。而当你接触到一个人的罪时,他不舒服,你也不舒服,他可能会对你有情绪,对你有比较激烈的反应,他甚至有可能说我们的门训就到此为止,你去找别人吧。但是神呼召我们在一个地方教会里面彼此相爱、彼此相劝,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冒险。我们不应该停留在泛泛的关系中,而要在属灵上进入到别人犯罪的境况中去扶持他、帮助他,甚至冒着被他拒绝的风险去爱他。
三、如何在教会中形成一个有机的门训文化?
地方教会如何在教会中形成这样的文化?首先最重要的,也是健康教会九标志的第一个标志,就是释经式的讲道。因为门训关系的目标是为了让对方成圣,而要让对方成圣,一定是围绕着神的话,而不是借着生活智慧、生活经验的分享。释经式的讲道正是能让人、让教会围绕着神的话。我们有时会觉得命题式的讲道、神学教义式的讲道更加有效率、更容易进入人心,能够很快地给大家一些实际的教导。但是我们要相信圣经,它是足够的、完备的,如果你忠心地传讲神的话,在播撒正确的种子,那正确的种子一定会成长并且在合适的时候结出果子。你也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比如说运用你的教牧权柄,用行政式的命令要求大家在一个月之内迅速找到门训伙伴;但是就如狄马可说过的一句话:“教牧权柄就像一块肥皂,越用越小”,你越多地使用教牧权柄,会众就越不信任你。你需要让神的话成为权威。释经讲道会使会众将基督徒的生活建立在圣经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基督徒的经验之上。释经式的讲道同样可以成为门训的内容,如果你的讲道是释经式的,这就意味着在你预备讲章的过程中,你已经观察了经文,解释了经文,并且应用了经文。那么同样的,对于听道的弟兄姐妹来说,如果他还不知道怎样门训别人,或者他不知道使用什么材料,很简单,他认真地听释经式的讲道,并且做笔记,这个笔记就是他的门训材料。在门训当中,他和他门训的人会借着他的听道笔记再一次做归纳式查经,对讲道的经文再一次进行观察、解释和应用,并且更深入地分享如何应用在自己的身上。所以,推动门训文化,我认为释经式的讲道是最首要的。借着释经式的讲道和释经式的门训,神的话就可以在礼拜天的时候在会众当中发出声音,然后整个礼拜在他们的生活中不断地回响,这就是神的话结出的果子。
第二,如果要在教会中正确地推动门训,福音需要被正确地澄清。因为门徒首先是信靠、跟随基督的人,这意味着他必须理解福音、信靠福音。如果他不能正确地理解福音,门训关系很容易变成道德主义的温床,门训关系很容易变成借着一个关系竭力地靠着自己满足某一个行为规范,产生骄傲、失望,或者彼此讨好、青睐,当做不到的时候就开始责备、灰心、沮丧、决裂。如果教会没有对福音正确地宣讲、澄清,也没有教会成员制对悔改、归信和洗礼的把关的话,成员投入自己的时间在另一个人身上,最后却发现他其实对福音的认识不正确。一个人的成长是因为圣灵在他里面动工,他如果没有正确地信靠福音,意味着他的里面没有圣灵,如果一个人里面没有圣灵,你还指望神的话能够在他身上结出果子来吗?很有可能你运用神的话劝勉却被听成道德主义式的说教,你只是在希望这个人自发地用他的行为来结出福音的果子。我们过去没有成员制的时候也经历过:成员花很多时间去辅导、帮助,花费了很多资源,最后发现对方真正需要的是福音而不是辅导。
第三,教会需要正确地实行成员制,无论是一个公开的、规范的成员制,还是一个不规范的成员制,教会都要有某种形式的制度,让教会成员知道谁是他可以与之进入门训关系的人。如果对方不是基督徒,那我们就给他传福音,帮助他认识福音,让他知道福音能够使他悔改,在神面前被称为义。如果是一个基督徒,教会就要以某种方式确认他是一个基督徒。在我们教会就是通过一个人被接纳加入教会成为成员,向全教会宣告这个人是一个被我们确认的基督徒,那么其他的基督徒就可以放心地和他建立门训关系。有的时候我们会碰到一些因为搬家、回国而从别的教会转会过来的基督徒,当他在台上分享他的信仰见证,其他成员认识他的时候,就会意识到说他是个成熟的基督徒,就会很自然地向他寻求属灵的建议,而进入一个被门训的关系。这样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圣经告诉我们基督徒就是代表基督的人,一个人不能随意授权自己代表基督,就像他不能随便跑到美国白宫说要代表总统发言。圣经告诉我们神已经把天国的钥匙交给了地方教会,由地方教会来进行确认和授权。马太福音16章和18章都让我们看到捆绑和释放的权柄是在地方教会的手里。所以教会作为天国在地上的代表,无论是通过洗礼,还是通过成员制,我们都是在向教会和世界宣告这个人的重生得救,宣告他是一个值得信任的基督徒。
从门训实践上来讲,我们会认为成员信仰告白和成员制是有效地保护门训关系的一个篱笆。我们并不是要把这个篱笆建得很高,但是要有这样基本的认信,让大家有一个正确对话的平台。信仰告白可以保护门训的内容,也可以让门训的关系更加有效,避免教会被异端影响,或者产生对福音的误解,也避免给成员带来不必要的亏损,不至于在这个小组、这个门训关系当中带来分裂、争论。
最后,教会还要为门训建立基础架构,就是教会的惩戒。为什么教会的惩戒是教会门训的基础架构呢?因为当门训者意识到被门训者处在严重的罪中,门训者可以知道他应当怎么做。例如,如果门训者发现被门训者婚前同居,他可能想要继续爱他、帮助他、不断地劝他,但是如果这些仅仅局限在这两个人的关系当中的话,对犯罪者来说是没有办法离弃罪的。所以,门训者就知道要把这件事带到长老面前,让他们意识到这个成员处在严重的罪中,也告诉被门训者说:“虽然一般情况下,门训当中所说的事情应该保留在你我之间,但是你现在做的这件事情是一件非常严重的罪,所以我必须要告诉牧师,我觉得教会需要对你的罪来作出回应。既然我前面和你讲的时候,你一直没有听,希望借着教会的劝惩,我们可以更好地爱你。”当教会有了劝惩关系、有了劝惩的基础架构的时候,门训者可以更放心地来对付罪,来帮助被门训者。因为他不再是这个被门训者的罪的最终负责者,最终的负责者是整个教会,所以门训者不用背负太多的压力。
打一个比方来说,在属灵战场上门训关系好像是前线的“战友”,他可以做简单的包扎,可以鼓励和照料,但是如果对方受伤很严重,与罪争战的情况很严重,他觉得无法帮助,这个时候他就要往后退一步把这个人送到“战地医院”,圣经辅导员可以运用圣经更有爱心也更加专业地来帮助他。而如果这个人沉迷罪中,体现出某种程度的不悔改,那就要从“战地医院”被交给“军法处”,长老们跟进、劝告、警戒,如果最后还不悔改,就告诉教会也就是通过教会的惩戒而从教会中被除名。
综上所述,释经性的讲道,正确的福音传讲,合乎圣经的成员制和信仰告白,以及教会的纪律,是在教会形成有机的门训文化的前提。诚然,有机的门训文化并不能打造一个完美的教会,就像我们教会一样有找不到门训伙伴的成员,有晚到早走的敬拜者,也有停止聚会需要除名的基督徒,但是一个有机的门训文化能促进整个教会的持续倍增,可以避免牧师和长老们疲于奔命,也塑造整个教会——而不仅仅是部分领袖们——产生彼此服事、互相教导的行动,更美好的是:借着有机的门训文化,你会有机会观察到哪些是真正被圣灵呼召、善于教导、能够被神使用来带领和倍增教会的属灵领袖们。有机的门训文化好过生硬的门训架构!
[1] 本文整理自作者在“以福音为中心的门训”大会中的讲座。作者提出的有机的门训文化的概念及作者所服事教会在此方面的经验,与中国大陆家庭教会目前较常见的、作为事工项目的门训并不相同。在基督里合一的诸多教会,在映射主基督之救恩时,呈现出一道光内的多色“光谱”。本刊期待作为平台呈现这一多样性。——编者注 [2] 当然,对此需要确保教会成员都是对教义有正确认识的人,正确地相信福音,并且我们认为他是一个有圣灵内住的人。此外,如果门训关系中有难以解决的问题应当来找教会长老。这一点我会在本文第三部分“如何在教会中形成有机的门训文化”中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