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狮亚
“祭司的国度”这一主题是马丁·路德提出“信徒皆祭司”最初的释经根据,而加尔文也在对比旧约律法与新约福音之间的关系时,提及了贯穿新旧约中的“祭司的国度”这一主题的影响。《改教家的神学思想》一书的作者蒂莫西·乔治认为“路德对新教教会论最大的贡献就是他提出了信徒皆祭司的教义……路德称他提出的信徒皆祭司的说法乃是根据新约中两段同样重要的经文,‘你们……是有君尊的祭司’(彼前2:9)和‘你使他们成为国民和祭司’(启1:6)”。[1]我们知道路德的这一论点是针对罗马天主教将教会分为神职人员和平信徒两个阶层,路德认为“只有一个阶层(Stand),但是却有不同的职分(Amte)和功用”。[2]而加尔文对这段经文的解释则直接指向信徒在基督里所得的恩典:
律法与基督并非毫不相关。摩西宣告:以色列民被收纳为儿女的目的,是“作祭司的国度,为圣洁的国民”(出19:6)……他们因为自己的邪恶在神的眼中看为可憎恶的,那么,如果他们没有在一位圣洁的元首里得以分别为圣,又怎能得着祭司的职分呢?因此,彼得优美地转述摩西的话,指出:犹太人在律法中略微品尝的恩典,在基督的身上完全彰显。他说:“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彼前2:9)。彼得这样转述表明,基督在福音中拣选的对象所获得的恩典,比他们先祖所得到的更加丰富,因为他们都被赋予祭司和君王的尊荣,因此可以信靠中保,坦然无惧地来到神的面前。[3]
这两位改教家都在对这一经文解释的基础上阐述了福音与教会的关系。路德直指罗马天主教教会的弊端,加尔文则是在同一恩典之约的框架下对旧约的律法[4]和新约的福音进行了比较,指出祭司的国度所表明的福音。马丁·路德和约翰·加尔文虽然都引用祭司的国度所涉及的经文来阐述福音与教会的议题,但却并未就祭司的国度本身的圣经脉络做深入的讨论。本文将对“祭司的国度”这一圣经神学的主题做一个概要的梳理。我们将看到它不仅有力地支持了信徒皆祭司的论点,也使我们进一步深思教会当怎样在十字架的福音这一根基上建造。路德面对的是天主教等级制度造成的混乱,而当今教会正面临各种事工与神学的混乱。本文认为“祭司的国度”这一论题不仅为解决改教时期教会秩序的错谬提供了基础,也回答了教会的建造和复兴为何必须是以十字架的福音为中心和根基的。祭司的国度提供了一种圣经神学式的教会论框架。
一、“祭司的国度”在旧约与新约框架中所处的重要位置
按照上述路德和加尔文对“祭司的国度”经文的引用,他们分别提到了这一经文所对应的新旧约的出处。这些经文在圣经中处于怎样的位置,以及这些经文彼此之间是怎样关联到一起的?它是否足以构成一个教义命题的释经基础?路德和加尔文分别引用了祭司的国度所涉及到的不同的经文。当我们回到这些经文的文本处境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些经文不但处于新旧约框架中的重要位置,而且这些不同出处的经文连接在一起,还构成了一个以建立祭司的国度为目的完整的救赎历史。
“祭司的国度”的第一个经文出处是出埃及记19:4-6,这段经文发生在救赎历史的关键时刻,即以色列人出埃及后,上帝将他们带到西奈山赐下律法,与他们立约的时刻。这表明出埃及的真正目的就是要将以色列人分别为圣,使之成为祭司的国度,而上帝藉着西奈之约赐下的律法来成就这事。随后,申命记26:16-19也以相似用语和结构重申了这一点。但这是在另一个重要的救赎历史的时刻——以色列人即将进入迦南地的时候,上帝告诫他们倚靠和遵守神的话语才能实现应许。这两处经文的结构表明,在目的一致的情况下,出埃及的救赎所达成的目的,现在要透过西奈之约的律法继续成就。彼得前书在引用出埃及记19:6这节经文的时候,也是在指向耶稣基督是“匠人所弃的石头,已经成了房角的头块石头”的背景下来谈的,彼得前书2:6-10节是对彼得前书2:4-5节展开的论述,但这些也都是在彼得劝诫教会要爱慕灵奶的背景下来谈的。换句话说,基督徒对纯净灵奶的爱慕,会使得他们在被匠人所弃,却成为房角石的那块石头的基础上建造为灵宫,作圣洁的祭司。彼得前书这段经文的结构表明,耶稣基督死里复活要达成的目的,现在正在透过使徒们所传讲的话语而成就。彼得前书2章的这段经文结构,可以视作是对出埃及记19:4-6与申命记26:16-19的总结和呼应。启示录则反复地使用同样的经文结构,将耶稣基督的死里复活与祭司国度的建立联系在一起。我们通过以下的表格来对上述内容做一个整理。
经文出处 |
背景:救赎的工作 |
救赎的目的:祭司的国度 |
出埃及记19:4-6 | 我向埃及人所行的事,你们都看见了;且看见我如鹰将你们背在翅膀上,带来归我。(出19:4) | “如今你们若实在听从我的话,遵守我的约,就要在万民中作属我的子民;因为全地都是我的,你们要归我作祭司的国度,为圣洁的国民。”这些话你要告诉以色列人。(出19:5-6) |
申命记26:16-19 | 耶和华你的神今日吩咐你行这些律例、典章,所以你要尽心、尽性谨守遵行。你今日认耶和华为你的神,应许遵行他的道,谨守他的律例、诫命、典章,听从他的话。耶和华今日照他所应许你的,也认你为他的子民,使你谨守他的一切诫命……(申26:16-18) | 又使你得称赞、美名、尊荣,超乎他所造的万民之上,并照他所应许的,使你归耶和华你神为圣洁的民。[5](申26:19)
|
彼得前书2:6-9 | 他在你们信的人就为宝贵,在那不信的人有话说:“匠人所弃的石头已作了房角的头块石头。”(彼前2:7) | 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2:9) |
启示录1:5b-6 | 他爱我们,用自己的血使我们脱离罪恶……(启1:5b) | 又使我们成为国民,作他父神的祭司。但愿荣耀、权能归给他,直到永永远远。阿们!(启1:6) |
启示录5:9-10 | 他们唱新歌说:“你配拿书卷,配揭开七印,因为你曾被杀,用自己的血从各族、各方、各民、各国中买了人来,叫他们归于神……”(启5:9) | “又叫他们成为国民,作祭司,归于神,在地上执掌王权。”(启5:10) |
在上述论及祭司的国度或与之相似的经文之中,我们看到这些经文结构有着惊人的一致性。这一经文结构传递的是上帝救赎工作的模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出埃及记19:4-6对后来的作者的影响。从上述的整理中,我们看到所有救赎工作,都有一个直接的目的,就是被救赎的人成为祭司的国度和圣洁的国民执掌王权。所不同的是,每段经文都有其自身所对应的救赎历史中不同的救赎作为,而这些不同时期的救赎作为恰好构成了救赎历史中完整的里程碑链条。出埃及记19章和申命记26章这两处经文,是在出埃及和进迦南的两个关键的救赎时刻,强调西奈律法对塑造以色列成为祭司的国度的重要意义。启示录第1章和第5章这两处经文是在强调基督的死及其再来之时所带来终末意义的工作。彼得前书2章则述说在基督已临未临之间,神的话语怎样在继续工作,直至工作完成。我们可以对这一救赎工作的模型做如下总结:
旧约框架 |
出埃及 | 西奈山-赐下律法
开始建立祭司的国度 |
进迦南 |
新约框架 | 基督已临-救赎子民
建立根基 |
五旬节[6]-圣灵在圣道中工作
继续建造祭司的国度 |
基督再临-新天新地 建造完成 |
从上述这些经文的对比分析之中,我们看见“祭司的国度”这一主题在新旧约的框架中居于极重要的地位,祭司的国度不仅是神救赎工作要达成的目的,而且无论在旧约还是新约,都是在一个已临未临的状态之中由神的话继续完成的,直至那完全的日子来到。因此,祭司的国度是具有典型的末世论意味的。下面我将从旧约和新约中建立祭司的国度的具体过程来看它的意义。
二、旧约中“祭司的国度”的建立与发展
正如路德指出的,“信徒皆祭司”其要点不是信徒是中保,而是信徒都有按照神的话来服事神的权利和责任,加尔文说这是有份于那位中保的工作。那么,祭司的责任与权利是什么?祭司的国度的意义是什么?
1、祭司的国度在创世图景中的体现
在创世记第1章中,男人和女人的责任是管理全地;而在创世记第2章中,亚当被赋予修理看守的责任。前者是君王的形象,后者是仆人的形象。值得注意的是“修理”这个希伯来文单词עבד在后来的经文大多用来指祭司的事奉,它也有“耕种”的含义。在创世记2-3章的语境中,这个词将亚当是要事奉神还是要事奉田地联系起来。这与以色列人后来面对神的盟约,他们是选择要事奉神还是要事奉偶像呼应起来。看守שמר这个词主要是与谨守神的话联系在一起的。在创世记2:15-17的经文中,亚当要谨守耶和华神在创世记2:16-17中的应许和命令来事奉神。亚当在伊甸园这个被视为是圣殿的地方必须按照神的话语来事奉神,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是祭司。[7]相比于创世记第1章中亚当管理全地这种只有君王才会有的角色,他能否胜任祭司的角色成为他能否胜任君王这个角色的前提。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祭司的国度”这一短语经常是与君王联系在一起的,甚至“祭司的国度”一词在彼得前书2:9中被转述为“有君尊的祭司,圣洁的国度”。因此,祭司的国度在创世图景中所体现的意义为:神的王权与荣耀,藉着人的事奉与顺服,透过人对全地的治理,彰显在全地之上。
2、西奈律法怎样建立了“祭司的国度”
创世的图景因人的罪被破坏,西奈律法则是对这一图景的初步恢复,虽然真正的恢复要等到基督的再临,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看出国度在恩典之约中被建立的样式。
西奈律法建立了祭司的国度的律法框架
按上文所述,上帝将以色列人从埃及领出来,是为了将他们建立为祭司的国度。在出埃及记19:4-6的文脉中,上帝是透过颁布西奈律法在以色列人的身上开始工作的。从出埃及记19章至民数记10:10的内容都是西奈律法的内容,整个西奈律法的章节在五经中占据了约三分之一的篇幅。我们可以透过对西奈律法的经文结构的分析,来简要地看看它塑造祭司的国度的概况。
西奈律法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出埃及记19章至利未记27章,这是以律法和会幕为架构的律法框架;第二部分是民数记1:1-10:10,这是以色列民怎样按照律法的框架,建立起以神的会幕为中心的祭司的国度和圣洁的国民的组织框架。
第一部分出埃及记19章至利未记27章的结构如下:
A 出19-24 律法颁布 圣约的法典
B 出25-40 会幕建造
B’利1-16 献祭制度
A’利17-27 律法的应用 圣洁法典
出埃及记19-24章中除了十诫之外,还包含着被称作是解释和应用十诫的约书(the Book of Covenant)(出20:18-23:33)的段落。而利未记17-27章则包含着同样是解释和应用十诫的圣洁法典(Holy Code)(利18-25章)的段落。这两个解释和应用十诫的文集中间插入的是会幕和献祭的内容。这是作者精心编排的结果,为要向读者呈现会幕与献祭制度怎样成为圣洁的根基,使得律法的要求得以成就的。这构成了西奈律法的主要部分。律法是上帝要将以色列人建立为祭司的国度时赐下的盟约,会幕是对这一盟约的具体落实,即:神要住在以色列人中间。
值得注意的是在出埃及记25-40章建造会幕的过程中记载了金牛犊事件,而围绕这一事件的核心是刻有十诫的法版被摔碎和重立,即律法之盟约的毁坏与重建。从毁坏到重建的过程中,耶和华恩典与怜悯的荣光彰显出来成为关键性的转折点。至终,会幕立起以后,耶和华的荣光充满了会幕。这意味着会幕的建立是为了彰显耶和华有恩典有怜悯的荣光,好叫他与以色列人所立的约可以维系。利未记的1-16章则为我们展现了神恩典的荣光怎样藉着献祭向以色列人彰显出来。这样,会幕制度为以色列人藉着献祭领受恩典提供了基础,从而使得以色列人进入了上帝圣洁的荣耀之中。因此,这部分西奈律法的结构表明,律法的要求藉着会幕与献祭制度中运行的恩典,使得以色列民得以成为祭司的国度、圣洁的国民。虽然,以色列人在出埃及的逾越节中,上帝即已将他们一切头生的分别为圣,然而圣洁的意义在此并未显明,直到西奈律法的颁布。以色列人的分别为圣是因圣洁的上帝与他们所立的盟约决定的,藉着上帝住在他们中间透过献祭中的恩典实现的。因此,以色列人的圣洁属性是与祭司的身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甚至,一个与献祭无份的以色列人也是与耶和华圣会无份的人。他是一个被排除在祭司的国度、圣洁的国民之外的人。正是以色列人有了祭司的身份,上帝圣洁荣耀的形象才得以透过这群罪人重新彰显出来。在以西结所见到的末后圣殿的异像中,耶和华的荣耀充满了整个圣城。这圣城在诗篇中不仅是建筑和地理意义上的,也非常明确地指向圣徒的共同体。因此,祭司的国度按照山上所指示的样式建立在上帝恩典的根基上,成为一个灵宫,其中充满了耶和华的荣耀。
“信徒皆祭司”在旧约之祭司国度中的意义
民数记1:1-10:10描述了以西奈律法的框架为根基,建立的一个以耶和华会幕为中心的社会组织架构。在这个架构中,利未人被分别出来成为专职事奉耶和华的人,并非是作为一个特权阶层凌驾于众民之上,而是作为以色列每一家长子的代表事奉在耶和华面前。以色列全家是以与利未人联合的方式一起事奉在耶和华面前的。而民数记第6章上帝为以色列人设立了拿细耳人的制度,为非利未支派的人打开了通往祭司事奉的大门。这表明上帝愿意每个以色列人都来到他面前来事奉他。因此,在旧约的框架中,利未-祭司群体的设立并非废除了信徒皆祭司的权利,而是以代表制的方式实现。可拉一党因为祭司特权问题挑起了纷争,民数记第18章上帝再次重申了利未人与其他支派之间彼此依存的共同体关系。利未人在耶和华面前要担当以色列人的罪孽,而以色列其他支派则有义务在生活上供应他们。这样的规定正是为了消除刚刚在以色列人中出现的,利未人因其特殊职分而引致其他人产生的嫉妒和冲突。因此,即使是在旧约,正如马丁·路德对信徒皆祭司所做的澄清一样,利未-祭司群体并非是作为一个特殊阶层而存在,而是作为一个承担特殊职分的群体,以成全全体以色列人的祭司的职分。
三、新约中“祭司的国度”的临到与成全
1、符类福音中神国的记号怎样体现了其祭司性质
符类福音中所宣告的福音是“神的国近了”。[8]而神的国并非是横空出世,实际上旧约耶和华所建立的祭司的国度正为我们理解福音书中所宣告的神的国提供了基础。福音书的写作有一个典型的特点是,耶稣基督的讲论与他所行的神迹交替出现,福音书的结尾都是以耶稣基督的死和复活作为高潮收尾。耶稣讲论的主题就是他作为神的儿子将要受死、第三天从死里复活,并因此带来了神的国。神迹则是印证他所讲的话是真实的。而耶稣对自己死里复活的讲论常常明显地指向旧约的献祭和救赎,与讲论所呼应的神迹也是如此。让我们看看一个代表性的段落。
马太福音里耶稣传讲天国的福音是以登山宝训开始的。这意味着天国的临到是因着耶稣基督成全了律法带来的。话音刚落,马太福音8:1-4就记载了耶稣医治大麻风的神迹。这个神迹是从耶稣下山开始叙述的,这显然是为了将这个神迹和耶稣刚刚宣告的成全律法的福音联系起来。在耶稣洁净大麻风这个神迹中,耶稣伸手摸了大麻风病人使他得到洁净。按照利未记13-14章,大麻风病人要远离人群,因为他的不洁净将会污秽其他人。而现在耶稣竟然摸了这个不洁净的人,但事情却发生了逆转,大麻风病人因耶稣的触摸竟然洁净了。在利未记14章,这是只有献赎罪祭才能成就的事,现在却因耶稣做成了。这表明耶稣不仅是医治他的那位,更是使他得洁净的赎罪祭。因此,马太福音开篇所宣告成全律法的福音是以其结尾耶稣的献祭,即他的死里复活得以成全的。与此类似,符类福音中的很多神迹都是以耶稣的献祭为基础的,例如赦免罪人,医治血漏的妇人等等。神的国是建立在耶稣基督死里复活献祭的根基上,而耶稣对门徒的吩咐则是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来跟随他,因此,门徒们的样式,乃至神国的样式都是由耶稣基督十字架献祭的样式来模塑的。因此,神的国作为祭司的国度是由耶稣基督作为大祭司献己为祭,赐下福分而产生的。
2、保罗所阐述的福音的大能中的祭司性质
如果说符类福音澄清了神的国是由神的儿子耶稣基督的死里复活带来的,那么保罗书信则聚焦于十字架的福音大能怎样在教会中继续运行。毫无疑问,保罗书信中诸如称义、救恩次序等等核心的主题都是建立在耶稣基督作了我们的赎罪祭这一根基上的。保罗在陈述福音的大能,就是耶稣基督死里复活的大能,是怎样在教会中运行的时候,使用了非常清楚的“献祭”的模式来说明。以弗所书2:19-23和罗马书8:11论述圣灵的工作正是将耶稣死里复活的大能运行在我们身上,使我们经历死里复活。耶稣死里复活现如今透过圣灵使我们得享这一献祭的果效。不但如此,基督徒的事奉也是按照耶稣基督这一献祭的样式,使得耶稣基督生命的应许得以透过我们成就在他人身上。保罗说:“身上常带着耶稣的死,使耶稣的生也显明在我们身上。因为我们这活着的人,是常为耶稣被交于死地,使耶稣的生在我们这必死的人身上显明出来。这样看来,死是在我们身上发动,生却在你们身上发动。”(林后4:10-12)这段经文前面提到保罗自己怎样经历耶稣的死里复活,后面紧接着提到保罗以自己的死为他人的生来效力。这就是哥林多后书第3章所说的新约事奉的样式。基督徒因信有份于耶稣基督死里复活的工作,其本质正是祭司性事奉的特征。[9]
3、从希伯来书看君尊的祭司之事奉
基督徒在先知、祭司、君王这三个方面都是有份于基督的职分的。那么祭司的国度就并非是单单凸显祭司职分的功用,事实上祭司的国度在新约中完美地将这三种职分的事奉融合为一体。希伯来书在对比旧约律法与新约福音的框架之下,将重点放在了大祭司的职分上。神的儿子成为麦基洗德等次的大祭司,就是君尊的祭司,将自己一次献上成就了永远赎罪的事,使得亚当的后裔得以重新掌管他们起初所失去的权柄。所以,希伯来书认为新约比旧约更为卓越的地方在于祭司职任的不同。“祭司的职任既已更改,律法也必须更改。”(来7:12)先知、祭司、君王的职分聚焦于这位神的儿子身上,而这三个职分的履行在希伯来书中则聚焦于耶稣的献祭上。希伯来书1:3直接将神的儿子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边这一王权的荣耀建立在他洗净人的罪这一献祭的行为上。希伯来书1-2章在充分阐述了神子的尊贵,及引用诗篇第8篇中所预言的人子的尊贵之后,乃将这一尊贵的王权指向了他的献祭。“儿女既同有血肉之体,他也照样亲自成了血肉之体,特要藉着死,败坏那掌死权的,就是魔鬼,并要释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为奴仆的人。”(来2:14-15)这节原本属于君王职分中那“终极性的出埃及”的拯救作为[10],现在却归功于慈悲忠信的大祭司的献祭。因此,在这位君尊的祭司的献祭中,君王制服仇敌、释放奴仆的拯救大能便置于祭司受苦卑微的献祭之中,而这正是众先知在古时已经多次多方晓谕列祖、也是如今神的儿子晓谕我们的福音。既然新约建基于这位君尊的祭司献祭的作为,那么希伯来书的结尾也就自然会劝勉教会按照基督献祭的方式献上自己,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希伯来书13:10-13更直接引用利未记16章赎罪日献赎罪祭来说明基督的受难,紧接着劝勉基督徒也当“就了他去,忍受他所受的凌辱” 。
至此,我们看到神国的福音为什么要突出“祭司的国度”这一特征,因为它显明了十字架福音在其中的核心地位。
四、祭司的国度的扩张
最后我们将从祭司的国度的扩张来对上述的内容做一个总结,也藉此来思考它在教会建造中的意义。祭司国度的拓展究其本质来说,是藉着上帝在献祭中赐下的恩典,使得圣洁的范围,就是神圣洁临在的范围不断拓展。
耶和华在以色列人中准备建立祭司的国度伊始,他在西奈山荆棘的火焰中向摩西显现。当摩西正想靠近这火观看的时候,耶和华吩咐摩西不可靠近,并要他将脚上的鞋脱下来,因为他所站的地是圣地(出3:5)。随后,以色列人出埃及后来到西奈山,耶和华也同样将这山分别为圣,并嘱咐以色列人不得靠近。直到律法赐下,立约完毕,以色列的长老们才得以上山观看神。摩西个人在西奈山的经历如今在西奈之约的事件中在整个以色列人眼前重现了。虽然如此,耶和华仍然还未住在以色列人中间。当会幕还在建造的时候,“摩西素常将帐棚支搭在营外,离营却远,他称这帐棚为会幕,凡求问耶和华的,就到营外的会幕那里去。”(出33:7)显然,耶和华的圣洁是他与百姓的营之间保持距离的关键原因。及至会幕建造完成,神的荣耀充满会幕,甚至摩西也不能进会幕。这一状况的转折点发生在献祭之后。耶和华开始在会幕中呼叫摩西让他领受献祭的律法,到了利未记9:22-24,亚伦作为大祭司第一次献祭,火从耶和华面前出来烧尽祭物,耶和华的荣耀藉此向百姓彰显,百姓欢呼俯伏在耶和华面前。耶和华的荣耀从会幕中走出,因着献祭临到了百姓中间。进而,在民数记第5章耶和华吩咐不洁净的百姓要出到营外,因为他称这营是自己住的地方。这与出埃及记33章会幕支搭在营外形成对比。上帝藉着献祭的恩典将他圣洁的临在从至圣所扩大到整个以色列营。当约书亚到了迦南地靠近耶利哥的时候,耶和华军队的元帅对他说:“把你脚上的鞋脱下来,因为你所站的地方是圣的。”(出5:15)这无疑是摩西在西奈山见到荆棘的火焰时耶和华的声音的回响。只是这次约书亚所站的地并非西奈山,乃是迦南地。上帝圣洁的临在要使整个迦南地分别为圣成为圣地。按照民数记第5章的发展,迦南地成为圣地顺利成章。这意味着藉着献祭的恩典,神的百姓扩张到哪里,上帝圣洁的临在就扩张到那里。
祭司国度的扩张源于献祭所带来的圣洁范围的扩大。这一逻辑在新约得到了更明显的体现。“(主耶稣)既在十字架上灭了冤仇,便藉着这十字架使两下归为一体,与神和好了……各房靠他联络得合式,渐渐成为主的圣殿。你们也靠他同被建造,成为神藉着圣灵居住的所在。”(弗2:16-22)因此,教会因着这十字架的福音,教会扩张到哪里,祭司的国度、圣洁的居所就扩张到哪里。主耶稣说:“你们往普天下去。”至终,全地都将成为他的居所,直到基督的再来,祭司的国度将最终得以完全。
综上所述,路德引用祭司的国度的经文的确有力地支持了信徒皆祭司的主张。当我们沿着祭司的国度在圣经发展的脉络进行梳理的时候,我们看到信徒皆祭司这一主张不仅仅在于回应罗马天主教有关圣职阶层的问题,更在于它重申了信徒的身份与职能也是由十字架的福音所塑造这一事实。在祭司的国度这一框架下,我们看到信徒成圣的追求与宣教和大使命的呼召息息相关。祭司的国度的扩张动力是透过献祭而发生和传递的,其特征是基于献祭而有的圣洁性。因此,它拒绝那种没有十字架的复兴,拒绝有人数的增多与影响的扩大却没有基于十字架的成圣。怀特菲尔德与卫斯理的大复兴起初正是从追求圣洁开始,一旦他们在十字架的福音中发现了圣洁的能力,大复兴便开始了。钟马田在《清教徒的脚踪》一书中将教会的复兴归结为至高者对教会的造访,换句话说教会的复兴是神主权的施恩,而非人自己能炮制产生的。但至高者圣灵的工作既然在亚伦的献祭中走出了至圣所,将火降在以色列人面前悦纳他们的祭物,我们也深信当我们在基督里忠心走这十字架的道路,主耶稣赎罪的能力透过教会传递出来的时候,至高者必定造访他的教会。这虽不是我们能控制的,却是我们可以预期和仰望的。当教会开始雄心勃勃地试图影响社会的各个层面的时候,当我们开始各种宣教和传福音的活动时,教会必须持续、深刻而广泛地经历十字架之福音的改变、更新和塑造的大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有希望迎来一场持续、深刻而广泛的复兴。
[1] 蒂莫西·乔治:《改教家的神学思想》,王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75页。
[2] 同上,第76页。
[3] 约翰·加尔文:《基督教要义》,任传龙译,美国加州:麦种传道会,2017年,第 269-270页。
[4] 旧约律法放在一起使用的时候一般指整本旧约圣经的内容,特别指向的是上帝在西奈山所颁布的整个律法体系。圣经中通常也用“约”(出19:5,出24:7,申4:13)来指称旧约律法。因此,加尔文在这里并非是指律法和福音的对比,而是指旧约和新约的对比,两者同属恩典之约的框架。
[5] 虽然这段经文并未明确出现祭司的国度,但其经文结构是完全一致的,以色列人“得称赞、美名、尊荣,超乎他所造的万民之上”的福气可以视为是对君尊的祭司的具体描述,这一描述用在以色列人身上具有末世论的意味。
[6] 西奈山赐下律法的时间也是在五旬节。西奈山赐下律法,五旬节赐下圣灵,把律法刻在心版上。传统上这两者看成对应的关系。
[7] “伊甸园与后来的圣所,尤其是与会幕以及耶路撒冷圣殿之间存在着有趣的平行关系。”——T.D.亚历山大:《摩西五经导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33页。另外G.K.Beale以此为题写了一本很有影响力的新约神学。
[8] 神的国是耶稣传讲的中心信息,它经常与耶稣成全律法有关。律法的成全有多个方面的意义。Mark Strauss认为耶稣以两种方式成全律法,其一是解释了它的真正意义,其二是藉着献己为祭,使人的罪得赦免。参见:史特劳斯,《福音书与耶稣的生平》,美国麦种传道会,2013年,第497-595页。
[9]莱昂·莫里斯在《新约中的十字架》中说:“保罗的著作给了我们很多证据,他坚称基督的十字架是独特的,不可重复的,其范围和有效性是完全的……对保罗而言,为他人受苦是一种特权。这构成了教会侍奉不可忽缺的一个整体。”他在下面的脚注中引用Sutcliffe的话解释说:“基督被安排把他的一些工作和痛苦传给他的肢体,他不是要他们去救赎这世界,而是作为他的使者,使他的救赎的赦罪能力能在人们身上生效。”(莱昂·莫里斯:《新约中的十字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365页)
[10] 欧白恩在他的《希伯来书注释》中说:“以色列人出埃及的事件,与希伯来书其他地方有许多连结,有几位近代作者正确地指出:这提供了2:14-16节里冲突和得胜的故事的轮廓……希伯来书用这个旅程的意象,来描述基督徒所面对的挑战,就在他们因耶稣的死和复活而成就的解救,以及他们进入所应许的永远的产业和他们天上的安息之间要面对的。” (欧白恩:《希伯来书注释》,美国加州:美国麦种传道会,2013年,第229-2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