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2017年03月号(总第64期) 走出敬拜的迷思 ——读《以基督为中心的敬拜》有感

走出敬拜的迷思 ——读《以基督为中心的敬拜》有感

 

文/向明

 

什么是敬拜?教会的敬拜意味着什么?具体该如何施行?是该遵循传统的敬拜仪式,还是倡导现代的敬拜赞美?是该强调人在敬拜当中对理性的运用,还是人向上帝所发的情感更加重要?结构严谨的高派教会敬拜的方式更好,还是自由贴切的低派敬拜更接地气、更具人情味儿?是应该体恤照顾教会委身会友对神学的深刻认识,还是考虑“敬拜如何能留下慕道友”的教会增长策略更加实际?

 

当下,许多教会进入了关于敬拜的迷思。尤其在后现代哲学对人们价值观强烈地冲击与影响之下,许多教会在共同体敬拜的事宜上不再探寻符合圣经的原则和目标:要么不假思索地依循传统,以求得在教会界舆论上的安全(免得被骂作灵恩派);要么盲目求新,从形式上随从潮流,好让自己教会的敬拜“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单求今天人对敬拜风格感官上的认同)。

 

人们不断致力于探讨和尝试在教会共同体敬拜中“做什么”和“怎么做”,然而却忽略了“为什么要如此而行”。于是,教会的敬拜形式变得越来越五花八门。那么,到底敬拜要依循的原则与追求的目标是什么呢?

 

2010年,笔者受邀到一个主内的培训机构讲敬拜学,为了准备课程,从神学院的图书馆当中抱回了一摞相关书籍。其中有一本书深深吸引了我,就是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圣约神学院(Covenant Theological Seminary in St. Louis, Missouri.)校长,布莱恩•柴培尔(Bryan Chapell)所写的——《以基督为中心的敬拜》。

 

当然,没有一本书比圣经更加权威,尤其是关于“敬拜”这个话题。但好的书籍,依然可以使我们得以跨越语言、文化与时代的障碍而从中受益,帮助我们找到圣经当中那最具权威的原则。《以基督为中心的敬拜》就是这样一本好书。虽然此书的撰述立足于美国的教会文化,但笔者认为,这本书对于中国教会的共同体敬拜,同样也可以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

 

据个人拙见,此书对于我们中国家庭教会认识共同体敬拜具四个方面的意义:

 

1、本书可澄清许多人对教会敬拜的误解

 

中国家庭教会由于历史上的原因,曾几十年走在反神学的道路上。近年来,各地教会兴办神学院与圣经学校,神学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既讨神喜悦也令人振奋。但不少神学院由于缺乏相关师资与经验,对于敬拜学的教导与研究非常稀缺。很多神学院在学程中根本不设敬拜学课席,就算在为数不多开设敬拜学的神学院中,此科目不但所占的比重非常小,所研究和探讨的深度也非常浅。因此很自然地,大部分神学院毕业生在实际参与牧会后,也就会忽略对教会共同体敬拜方面的教导,而那些没有念过神学的传道牧者更是如此。即便有一些教会带领者有心想在此方面教导会众,但因为自身装备贫乏,也是深感力不从心、无从下手,由此造成种种结果。

 

在有些教会中,很多人的观念是“敬拜仅仅等同于音乐”。认为敬拜就是主日上午那段30分钟左右的唱诗时间,而主日聚会中那些被冠以教导、圣餐、洗礼等名称的“其他环节”,则似乎与敬拜毫无关系。正是基于这种误解,很多人互相批评与争论的焦点,仅仅是在教会主日敬拜中所使用的音乐风格上。对于音乐风格的争论不是不重要,但风格往往只是文化的产物,是表层次的东西,还有一些更深层的部分需要慎思明辨。

 

而有的教会则认为,主日敬拜当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是讲道,于是讲道就似乎代表了敬拜的全部。很多人喜欢“听”讲道,特别是在一些讲员很有讲道恩赐的教会中,但仅仅是被讲员们的口才和知识所打动,生活中却丝毫没有对神的回应。此外,还有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只要能在讲道开始之前赶到教会,就不算迟到。教会在讲道之前,仅仅是为了等人来齐,才一直不停地唱诗。如此这样,敬拜中庄严的诗歌颂赞环节,便沦为了只是为了“等待个人获得知识”、“等待满足聆听演讲的爱好”,或“等待迟到的戈多信徒”的时间。对神荣耀的礼赞居然变成了集体借唱诗打发时间!

 

还有一些受自由主义、成功神学或灵恩派神学影响的教会,他们更是将敬拜误解为极富娱乐性,追求人的认同,并伴随神秘体验的聚会。

 

以上这些状况,都越来越促成了人以消费者的眼光看待教会和教会的敬拜,人们在敬拜当中只是为了攫取自己需要的知识,满足自己的感受和宗教需求,或者只着眼于自己的兴致、好处、体验等“私欲型恩典”,而对于“上帝是圣洁的、威严的、公义的”的认识,却在自己的意识当中变得越来越失落黯淡。然而,从圣经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欠缺了对于烈火一般圣洁的神的认识,我们将无法明白什么是罪;而欠缺了对罪的结局的认知,我们也无法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恩典;而欠缺了对恩典的认识,我们就不会有正确的敬拜的动力。福音也就在这样的敬拜当中失落了。

 

《以基督为中心的敬拜》从教会历史的角度,使这些误解渐渐被剥落和澄清。本书的第一部分“福音的敬拜”,主体是带读者进入到对教会历史的研究当中,去观察历代教会敬拜结构中的福音。通过呈现对1570年以前的罗马天主教与路德、加尔文的敬拜程序单的对比研究,威斯敏斯特神学会议中清教徒神学家们对宗教改革先驱的敬拜所做出的严谨的总结和极负责任的回应,以及现代敬拜学学者饶柏·雷本(Robert Rayburn)基于历史的研究而得到的继承、发展与应用,使我们可以看见,宗教改革的历史其实就是敬拜改革的历史。对敬拜的误解其实并不是今天独有的问题,在今天,这些误解只不过是以不同的面貌而再次呈现。但这些误解都源自一个原因,就是忽略了“福音是什么”这个焦点。

 

柴培尔在书中带领我们以两种眼光再次聚焦在这个焦点上。第一种眼光就是上文所提到的对历史的观察。当这种观察与圣经的福音信息不再相符(如:罗马天主教),或是遗漏、弱化了福音当中的一些重要元素,又或是为了使某一重要元素更加得到强化(如:路德、加尔文、威斯敏斯特会议的神学家们)时,敬拜的结构或形式就会发生改变。而第二种眼光是:圣经的眼光。柴培尔把记载在新旧约圣经当中的一些个人敬拜和团体敬拜拿来作为研究的例子(如:赛6:1-13;申5章;代下5-7章;罗11-15章;启4-21章),使我们看到,这些出现在圣经中的神子民的敬拜模式里,居然和教会历史中历世历代的敬拜模式在同一点上相呼应,这一点就是福音。

 

由此可见,敬拜中表明福音的模式显于圣经,并存于历世历代的教会。这个模式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表达,就是:“荣耀(神主动将自己荣耀的本质启示给人,而当人认识神的属性时从而会承认人的本质)→ 恩典(证实神的恩典和随之而来的感恩回应)→ 使命(被神的话语激励之后过团契相交的生活,以及以靠神的赐福而有的为神而活的生命特质就显露出来)”。

因此,敬拜不仅仅是音乐,敬拜也不仅仅是讲道,敬拜更不是只着眼于自己个人兴趣上的收获与益处,整个敬拜的过程都是在宣讲福音、解释福音和应用福音。福音才是敬拜当表彰的中心,一切对敬拜的误解都可以在这一焦点上被澄清。

 

2、履出了今天教会公共敬拜当有的次序

 

在教会的敬拜当中我们应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这是在敬拜学课堂当中常常被提及的问题,我们应当依据什么来作出我们的决定呢?“敬拜”(worship)一词的定义是,将神配得的归给他。因此,敬拜当中的主体是神而不是人。敬拜的整个过程是神发起(宣召与颂赞)、神同在(认罪与赦罪宣告)、神教导(读经与讲道)、神差遣(差遣与祝福),而人则是回应这样的一位神。上帝是邀请我们加入属天敬拜的主,我们是被邀请者。有的敬拜带领者在带领敬拜的开场白当中一张口就错了,他们说:“下面让我们一起用热烈的掌声邀请神来到我们中间,……。”错了!完全错了!我们才是被邀请者,而不是神,只有神才是敬拜当中的主位。敬拜带领者是在传达一个重大的责任和欢喜的特权——我们居然得以来到神的宝座前来敬拜他。

 

此外,在整个敬拜的过程当中,我们也应当考量福音的优先性。教会的使命是传扬福音,而我们的敬拜也应当刻意地表达这个目标。福音不是为教会慕道友所设的入门课程,福音是一个基督徒整个成圣生活当中的食粮和指引。因此,如何呈现福音是我们在敬拜事工中理当优先考量的,福音的次序应当主宰敬拜的结构次序。

 

3、能帮助我们建立教会共同体敬拜的目标

 

当下,不少的家庭教会热衷于追求韩国及美国教会的敬拜氛围。于是,无论从乐器的选择、诗歌的风格、敬拜的整体规划这些事务上,都在刻意营造韩、美教会的敬拜气氛,如:先选一首激动人心、令人亢奋的开场诗歌,继而转入舒缓的旋律引导人安静下来,等恢复体力之后,再开始进入新一轮的高潮……当然,这种气氛不一定是件坏事,但是,共同体敬拜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用气氛激动人心,而是以福音塑造人心。敬拜的气氛并不是我们要考虑的焦点,如何使福音透过我们的敬拜被传达,才是我们真正当关注的。热情地在教会敬拜当中敬拜神的信徒,在生活当中并不见得是一个敬拜者。而敬拜不是一个表演或仪式,它贯穿我们生活的全部。因此,敬拜可说是一种生活方式,神的子民随时随地的尊崇神的名、谦卑自己、寻求他的恩典、晓得他的赦免、向神献上感恩、学习他的话语、爱他其他的子民、作他的门徒、并行在他的平安中,才是健康的基督徒生命,这样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敬拜者。这样的生命是神藉福音模塑人心而达成的。人心一旦接受福音,他的生活就会被福音所主宰。福音影响他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从而使他从一个向世界委身的人,转而成为一个向神委身的人。因此,教会的敬拜在何种程度上阐述这福音,就显明教会所热衷和关注的是什么,甚至也显明了这个教会真正的信仰告白是什么。正如柴培尔所言:“一个教会敬拜礼仪的结构,定然表现出这个教会对福音故事的理解。”

 

透过《以基督为中心的敬拜》对于教会敬拜历史的研究,我们看见,虽然各个时代有着明显的差异,却都遵循了同样的顺序:颂赞、认罪、确据、感恩、祈求、教导、差遣和祝福。这个顺序也正是福音在一个人的生命中进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可以用上文中的三个关键词来总结:荣耀(颂赞、认罪)→ 恩典(认罪、赦罪确据、感恩祈求、教导)→ 使命(差遣和祝福)。

 

透过实行这个福音模式下的敬拜,使人们不断地被福音唤醒。神使用这样的敬拜来坚固我们的心,也透过敬拜使他自己得着荣耀。在被福音模塑的敬拜里,神与他的百姓同在,也喂养他的百姓。以基督为中心、彰显福音的敬拜让我们回想神的伟大作为,也惊觉我们现今正活在蒙神拯救的恩典事实当中。这必然会鼓励我们依靠救主,活出真理。而能够塑造依靠救主,活出真理的圣徒,便是教会共同体敬拜当有的目标。

 

4、平息一些对共同体敬拜认识上的纷争

 

今天的世界、文化在不断地变化。中国受世界大环境的影响也是如此,消费文化、奢侈文化、流行文化、都市文化,这些是现代科学技术和大众传媒的兴起发展而带来的产物,但这些文化又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之间充满着各种张力。教会也受这些文化张力的影响,农村传统家庭教会因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年轻人都涌入城市而变得老龄化;城市教会人口流动特别频繁,难以建立信徒们对教会的委身;消费主义也在基督徒当中影响着我们的选择意识;而代沟又使得不同年代的人之间难以理解和相融。此外,再加上灵恩运动的标新立异,成功主义的诱惑,基要主义的固步自封,毫无原则的普世教会合一运动的侵蚀,还有神学教育的兴起带来的严肃的批评,这些都使得教会在确定用何种方式敬拜神时显出紧张和恐惧,也因此,舆论文章、同工会议每当讨论到敬拜的事务时,便常常产生关于敬拜的纷争。

 

在各种文化的交错下,我们当如何行?中国古人对于解决千变万化的事态发展有一句非常经典而智慧的话,就是:“以不变应万变”。有意思的是,在《以基督为中心的敬拜》这本书当中同样也提到了这个概念。当教会在今天瞬息万变的世代中,面对众多不可避免的选择时,我们当思考什么呢?就是思想那些真实不变的东西。神不改变,他的名不改变,他的荣耀属性不改变,他创造、护理、救赎的工作不改变,他的旨意不改变;同时,人是罪人,人需要神的赦免和拯救这个事实也不改变,那么,他所颁赐我们的传扬福音的大使命也不会改变。我要再提到《以基督为中心的敬拜》当中的这个“荣耀 恩典 使命”的救赎模式,如果在纯正的福音里解释这个模式,这个模式也会是一个不改变的模式。如何使用这个不改变的模式去服事这个瞬息万变的世代呢?柴培尔提到出自《威斯敏斯特大要理问答》第159条的两个术语:“需要”和“接受能力”。首先是没有妥协余地的需要,如:我们必须颂赞他的名;我们来到他的面前必须谦卑并寻求他的恩典;我们知道他必以他的信实来赦免专心求告他的人;而这样的人必会向他献上感恩;我们要藉着学习他的话语知道如何跟随他、作他的门徒并爱神爱人。这些都是我们不可妥协的蒙恩之道,是我们灵性健康的必需营养,我们必须要用这些来塑造我们敬拜的基本架构,这是上帝百姓的需要,无论何种时代,何种情形,这些都是不可改变的。

 

此外,改革宗的领袖们也体恤上帝子民的接受能力。比如,他们会考虑人们的文化环境和背景,但这并不意味着向文化常态屈服。在一个教会当中,人们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恩赐、才能,受过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教育,这些都会使得地上的教会形成一个独特的组织。作为策划教会共同体敬拜的人,应当考量神为何将这些不同的资源赐予我们,神呼召我们要做什么?实践以基督为中心敬拜的教会,不但要寻求服事与我们同类的人,也要去服事那些需要我们的人。以不变的神所赐给我们的不变的蒙恩之道作为宝剑,又以体恤人的心肠和聆听时代心声的耳朵作为宝剑的剑鞘,靠主的大能恩典服事这个时代中他的百姓。如此,基督耶稣的名就必得传扬。

 

《以基督为中心的敬拜》中第10章和11章清楚地解释了这个问题,这两章的内容以严谨而正统的神学分析,平息了敬拜中追求外在形式统一的纷争。

 

而本书的第二部分——《福音敬拜的资源》,是我个人相当喜欢的,原因是它起到了教会共同体敬拜事工实用工具书的作用。这部分内容对于在福音模式下敬拜的各个要素作了详细的定义说明,也列举了大量优秀的范例。在这些内容中,有我们熟悉的元素,但可能它们虽然在每个主日都会被使用,却因着缺乏对这些元素定义的自觉思考,而已经使它所原本要表达的强烈含义淡化了。比如宣召,我就常常会听到一些周而复始在教会中带领敬拜的敬拜主领者选择极不合适的内容和经文来表达,使得神降临、神邀请他子民的荣耀宣告,居然变成了随便的打招呼,更有甚者甚至将这部分做成了丧葬敬拜的前奏。又比如,有的带领者把敬拜中本应少而精的说明性转承语,居然做成了神学内容庞杂的第二篇讲道。诸如此类的这些问题,都可以在阅读本书的第二部分时得到很好的建议,并有恰当的例证可仿效。其中也有一些不是那么熟悉或常被忽略的内容,这些内容当在敬拜中正确负责地被使用时,其实也会令神的百姓们大大蒙恩。比如,第19章《诵读圣经的历史和实行》。我十分钦佩柴培尔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的深思熟虑,我们通常会认为敬拜当中的读经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不用过分重视,但柴培尔却用了大量篇幅来记述这一章的内容。从圣经当中有关读经的根源,讲到早期教会的施行;从诵读圣经的神学的基础,讲到历史上的争议;从个人的责任,又讲到属灵的责任;以及如何具体地准备和施行圣经诵读。读来非常受益。可见柴培尔牧师对神话语的严谨、专注、忠诚和委身的态度。想来,无论是旧约中的文士、新约中的使徒,还是教会历史中忠心传讲神话语的历代先辈,都具这种态度。感谢神兴起这样的人,在历世历代保存和传讲神的话,使我们这些后人可以持续地在神的大能保守中藉真道而蒙恩。惟愿我们以同样忠诚和热心的态度来对待神的话,好使这宝贵的话语继续在人类的历史时空中响彻到未来,直到主耶稣再来的日子!阿们!

 

盼望我们中国教会的牧者、传道、神学院的神学生们,以及教会中的敬拜带领者、司琴、诗班成员等,所有那些在教会共同体敬拜领域中服事的同工们,都可以快快得到此书并认真阅读,相信定能从中获益,使中国教会的众圣徒藉柴培尔牧师劳苦的写作而蒙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