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玉汉钦 译/金秀炯
编者按:
虽然中国家庭教会历经许多苦难,但神却在其中赐下能力与复兴。当许多传道人,许多弟兄姐妹为了福音甘付代价,甘受劳苦、逼迫甚至死亡,就看到许多人因福音而得救,因福音经历改变。主将得救的人数天天加给他的教会,这教会是主用自己血所买来的,是主所拯救、所呼召的羊群,她也被差遣进入这世界,见证耶稣基督救赎的福音。
因此一个极大并极重的需要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作为受托照管羊群的教牧同工,该如何牧养教会,以喂养、保护、装备、训练众圣徒,帮助他们在基督里成长,也为了基督而活,成为经历福音大能也身负福音差遣的使命者。这值得我们一生不停地探求。
有一个可喜的现象,近十年来,许多教会在牧养方面正发生一种由自发向自觉的转折,教牧同工对牧会哲学、策略和方法方面的学习和思考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值此之际,期待玉汉钦牧师的这篇文章给我们带来帮助。针对教会牧养中所面临的问题,玉牧师指出,对教会本质的思考使我们建立明确的牧会哲学。牧会哲学越贴近教会的本质,我们的牧会就会越正确。抓住本质的地方,必有道路。树立好牧会哲学,就会产生牧会战略,随即牧会方法自然也就清楚了,而门徒之道正是与教会本质相一致的合乎圣经的牧会战略。
玉汉钦牧师在他的牧会实践中,正是致力于使万民作主门徒的事奉,自从1978年创立爱的教会,不断地培养出效法耶稣的平信徒领袖。爱的教会务实的门徒训练,结出许多的果实,也成为许多教会效法学习的榜样。
愿主使用此文给中国家庭教会的牧养事奉带来祝福!
一、被差遣到世上的教会
1、要树立牧会哲学
有一个惊人的事实——受托牧会的领袖们存在对教会的概念不求甚解的倾向。对于教会的知识,最多就是在神学院学习系统神学时笼统掌握或通过在教会章程中掌握。牧会者们都沉浸在莫名的安逸当中。
然而,牧会者每天都要问自己什么是教会,因为他对教会的看法决定他牧会的方向。例如有的人只把教会当成叫“礼拜堂”的场所,那么他会经常把自己事工的最大比重放在教堂和在教堂带领敬拜的地方;有的人把教会当成受伤害的人聚在一起相交、缠裹伤口的地方,那么他的牧会方向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我们都要暂时停住奔跑的脚步,各自找到自己所服事的教会是什么,教会为什么而存在。同时还要确认这个答案是否正确。
从这点上华理克的话是确实的:“每个教会都是由某一种动力推动的。每一件事情发生的背后都有某种导引的力量,采取某种控制,随从某种指挥。这个推动力可能并不为人所知,更可能从来不曾被投票通过过;但是它就在那里,影响着教会的每一个层面。你的教会背后的推动力是什么?”[2]
教会的推动力之一,就是牧会哲学。坦率地讲我们在牧会时遭遇各种挫折的原因之一就是领袖的领导力中缺乏一种稳固的哲学,即“教会应当走向哪里,为什么要走”的概念。
领袖的牧会哲学一旦被方法论遮住看不清,就会把牧会成功的功劳归在某种方法上,很容易忽略隐藏在其背后的哲学或原理。然而健康的教会绝不会依赖于某种方法论,因此当务之急是树立牧会哲学。
什么是教会,教会为什么而存在,我们的牧会哲学就取决于我们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上。并且牧会哲学要决定牧会的战略和方向。从这个意义上,牧会哲学就是从牧会者所清楚把握的教会论中产生的牧会信念。
2、什么是教会?
教会最基本的定义是在基督里蒙召的神的百姓(林前1:1-2;弗2:19)。当我们查考“教会”一词的含义时就能更清楚明白了。
新约圣经中记载了100种以上有关教会的用词、比喻和象征。其中最普遍使用的是希腊语“ekklesia”。这是指蒙神拣选之人的聚会,或会众。更加严格地讲,在这一词中包含着会众实际聚集的过程和已经聚在一起的团契。[3]
神的百姓是神所生的(约1:12-13),是神所造、所呼召、所存留和拯救的对象。这个教会作为神的百姓是在耶稣复活之后,那些认信耶稣是神的儿子、是基督的人出现时开始的。他们是脱离黑暗的权势进入神爱子之国的百姓(西1:13)。从这个意义上教会是蒙拣选的族类,是圣洁的国度(彼前2:9)。教会在天父里面,所以与世上的所有聚会都有分别;又是在耶稣基督里的,因此也有别于犹太人会堂性质的聚会。(帖前1:1)
一方面教会作为从世上蒙召的神的百姓,是耶稣降世实现神国的由神管治的、有机的、制度的世界性的表现。假如说神的国意味着更加广阔的神的统治领域,那么教会就是属于其统治圈里面的过渡性的制度。处在这一过渡期的教会要谦卑恳切地等待主再来时所要完成的神的国度。我们要晓得教会还没有到家,而是处在走向永远之城的朝圣之路上。
因此如今的教会不仅是宣告终末的神迹,也如同是告知将来何事要发生的告示板。万王之王再来时教会要继承其王国,并且这个国度要实现在整个宇宙之中。[4]
然而,“蒙拣选者的聚会”这一定义中虽然包含了我们常讲的不可见的教会和可见的教会,但是从这一定义的字面上,不可否认看得见的末世论教会之比重大于看得见的地上教会的比重。
既然如此,地上教会好像是已经完成的实体,给人的感觉是长途跋涉之后回老家正在父家休息。教会陶醉在耶稣基督里白白得享的荣耀里,似乎可以忘掉一切其他的了。
但是这样的印象分明与地上教会毫不相称。为什么?因为还留在世上的教会拥有可谓是其自身存在理由的独特使命。这一使命就是成就神拯救世人的旨意。
为了唤醒平信徒[5],要重新定义地上的教会。地上的教会不仅拥有从世界蒙召的特权,同时也肩负着被差遣到世界的使命。天上的教会没有必要被差到世上,也没有理由到世上传福音。
但是我们牧养的教会是留在地上的教会,我们要把使命和特权都当成自己的信仰来认信。只懂特权不懂使命的教会是瘸腿的教会。“你在得享蒙召的特权吗?那么就要顺服被差遣的使命。”教牧同工要如此教导,平信徒也要如此认信,只有这样才能使今天的教会从朦胧的睡梦中苏醒过来。
既然如此,怎样对地上教会下定义才是合适的呢?不妨下这样的定义:
地上教会是从世界蒙召的神的百姓,又是被差遣到世界的基督的门徒。
为了论证这个定义的正确性,我们有必要进一步讨论地上教会是否果真肩负着被差遣到世上的使命。凭什么称平信徒为使命者呢?对此圣经有什么依据?怎样在神学上得到论证?这些问题正是从现在开始我们所要阐述的重要课题。
3、教会的使徒性本质
(1)最基本的本质
只要是想通过门徒训练唤醒平信徒并栽培他们做这个时代使命者的人,都想在教会论中寻找对此事的确据。假如不能从教会的本质论证出平信徒也是像使徒们一样被差遣到世上的使命者,就无法去向他们高声呼吁。但是一开始钻研,就发现在改革主义神学的教会论中无法找到明确的答案。
我们能够学到的教会之质顶多就是圣洁性、合一性、大公性。虽然偶尔提到使徒性,但是只能看到将其意义减去一半,只谈论部分的内容[6]。
教会的使徒性在主后325年制定的尼西亚信条上被确定为教会的四个属性之一。岁月悠悠,随着教会堕落的日趋严重,使徒性开始被罗马教会误用在把自己的虚假教义正统化,把教皇正当地推上使徒彼得合法继承人的事上,使徒性在这一事件中成了不可或缺的支柱。
于是在宗教改革家们心目中,使徒性一词本身被当做是不受欢迎的。在他们看来使徒性即意味着使徒权。其结果是,在批判和否定主张罗马教会使徒性的众多教义和制度时,宗教改革家们无意中没有健全地处理好使徒性这一概念。
所以,新教的学者中有相当多的人站到了连使徒性继承的必要性也否认的立场上。即使不否认,也仅仅把其当作“教会继承使徒们的教导”。
(2)什么是使徒性?
使徒性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使徒性始于耶稣差遣使徒到世上,并在他们的根基上建立自己的身体——教会。
“耶稣又对他们说:‘愿你们平安!父怎样差遣了我,我也照样差遣你们。’”(约20:21)
“并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稣自己为房角石。”(弗2:20)
使徒们作为第一批目睹复活主的见证人,是主耶稣为向万民见证福音,直接差遣的人们。教会建立在这些使徒们的见证和事工之上,从这个意义上使徒是教会的开始,是永久的基石。教会的使徒性是基于这一事实讲的,使徒性乃教会的本质。
孔•汉斯认为,使徒性决定了教会本质的其他属性,即合一性、大公性、圣洁性,是最为基本的属性。他说:“在研究有关多样性中的合一性、个体性当中的大公性、罪性当中的圣洁性时必须常怀心中的就是有关标准的问题。教会到底能合一、圣洁、大公到什么程度?什么是真正的合一性、大公性、圣洁性?判断一切的决定性标准就在教会的第四个属性中。教会首先是在具有使徒性的时候才能真正合一、圣洁、大公。重要的是这个教会拥有哪一种类的合一性、大公性、圣洁性,从这个意义上,重要的是这个教会是否具有使徒性。”[7]
众所周知,教会是与世界有分别的,是圣灵内住的圣殿,从这一点上教会是圣洁的。从超越时代、民族和国境都是一个教会的方面而言具有大公性。从惟有耶稣基督是教会的头这个方面而言教会拥有合一性。但是这个教会若不是建立在使徒们所见证的福音的根基上,那么就不是神的教会。假如没有建立在使徒的根基上,那么其他的本质也就失去了其意义。统一教也称自己的聚会为教会,但是我们不承认,原因是我们知道他们的根基不是使徒们的福音。
从这个意义上使徒性比其他的本质更为基本,是能够评价其他本质的标准。
只要教会把根基放在使徒的见证和事工上,教会的使徒性就是确凿无疑的。并且使徒性的教会是与圣经相一致的。因为除了圣经之外不存在其他能够确认使徒性的权威。从这一点上可以说使徒性与合乎圣经意思是同一的。那么使徒性是怎样被继承的?也就是说根据圣经的使徒性继承指的是什么?
(3)使徒性的继承
使徒的职分是独特的,不能重复。由于保罗直接目睹了复活的主,直接从主得到了使徒的任命,因此除他以外,没有人在耶稣升天之后还能够得享与十二使徒相同的荣耀和特权。
所以使徒的职分不能再代替或由某个个人代表。罗马天主教主张使徒的职分能够由教皇个人或制度上的教会继承,这是非常大的错误。使徒不再存在,如今存留的是使徒的教训和事工。
那么今天谁能成为使徒们的继承者?让我们来听一听孔•汉斯的话。
只有一种基本的答案,就是教会。继承者不是少数的个人,而是整个教会。最终我们是认信使徒性教会的人,整个教会是使徒们宣告耶稣基督的福音、从世界呼召出来聚在一起的神的新百姓。整个教会是建立在使徒根基上的圣灵的殿。整个教会是因使徒的事工成为一体的基督的身体。
这一继承不仅具有历史性的意义,也应当理解为本质性的意义。其中分明存在真正的内在连续性。这个连续性不是教会能够独自制造出来的,这是充满使徒、赐给他们使徒性凭据,又感动和激励今天的教会顺服使徒的圣灵赐给教会的。从这个意义上,使徒性的继承是属圣灵的,使徒性是恩赐,同时也是必需条件。[8]
这句话非常重要,值得我们重新推敲。教会是由毫无差别地蒙召的神的百姓所组成,因此不可能有某个个人或哪一个特定的集团能够出面成为使徒的继承者。不论是圣职人员,还是平信徒,凡属于教会的每一个圣徒都有成为继承者的资格。从这个意义上,整个教会是惟一的继承者,这一主张是正确的。
那么会出现另一个问题:“继承的凭据是什么?”教会不像教皇那样拥有从彼得开始流传的第几代孙的家谱,而且也不重视这些,因为信的人都是从圣灵所生的神的儿女。
孔•汉斯说,让使徒性的继承有效的正是圣灵。感动使徒,使他们成为见证人的圣灵,如今在教会里使圣徒们照样相信和顺服使徒们所传的福音,因此看不见的内在连续性并没有中断。所以就像使徒们属圣灵一样,只要我们也属圣灵,就具备了继承者的资格。哪一个平信徒会被排除在这个继承者范围之外呢?没有一个人。
“人若没有基督的灵,就不是属基督的。”(罗8:9)
下面让我们查考一下教会成为使徒之继承者的具体方法。
- 继承使徒的教训
这需要教会凭信心完全地接纳通过新约圣经传授下来的使徒们的活见证。这意味着跟随使徒们的信仰和认信。
所有的信徒能够认识和信靠神的儿子,在真道上同归于一,是因为如实地继承了从起初亲眼看见话语,又传给我们的使徒的福音(弗4:13;路1:2)。教会无法直接听到耶稣灵感的话语,只有通过使徒们的见证才能听到。
让我们听一听孔•汉斯的阐述。
但是教会不单纯地只聆听使徒们的话,而是聆听通过使徒们的见证说话的主。因此教会要通过使徒们的见证让主亲自在教会中说话。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聆听使徒的人就是聆听主。反之,不听使徒见证者就是不听主话语的人。除了通过使徒,没有任何一条其他的道路可以通往主。所以使徒性的继承可谓是教会和属教会的信徒们与使徒性见证相遇的活泼而又持续的事件。使徒性继承是在聆听、尊敬、认信使徒们的见证,并且去跟随时才能成就的。[9]
所以全世界教会能够确认同归于一、彼此相交的途径,不是一刀切的教会制度或机构性的联合运动,而是如实地相信和认信记载在新约圣经中的继承下来的使徒们的见证。
为了成为使徒的继承者,教会要如实地领受、认信、顺服使徒所传的教训。属于新教的所有教会都有认同和实践这一点,他们不仅毫无增减地教导和宣告新约圣经的话语,也指导平信徒把这个话语当做是自己生命的粮去领受。我们不像罗马教会一样拦阻平信徒直接亲近话语。从这个意义上,属新教的教会中没有一个教会不是使徒性的教会。因此不论我们是否认定使徒性是教会的本质,也都无法否认我们已经继承了使徒性。
- 继承使徒的事工
这是指如实地继承使徒们从主得的命令,去顺服。对此孔•汉斯做了这样雄辩的陈述:
使徒性不是教会能够随心所欲支配的财产,不是可以对别人发号施令的理由,而是意味着教会应当自觉顺服使徒。教会在效法使徒们的时候,学到什么是真正的顺服和事奉。使徒性不只局限于布道的行为,这里包含所有使徒们的事奉。教会的一切工作都要集中到去完成面向世界的使徒性使命上。[10]
成为教会和进行宣教不是两码事。教会通过顺服持续地认定和彰显被差遣到世界的这一事实时,使徒性就得到继承了。并且这个事件要在实际的历史中持续地发生。假如教会懒于在现在的时代中分享福音和事奉,那么就不能每天重新经历什么是建立在使徒的根基之上。
使徒性不是能够单纯地从理论上陈述和论证的。教会为了认定、理解、经历、发现其自身的使徒性意味着什么,要在当代历史中分享福音。我作为做出属使徒性团契的认信而有生命的会员,不得不常常更新自己。
作为整体教会的平信徒继承了使徒们从主直接得到的大使命,即宣教的使命。圣职人员或宣教士当然是得到了与平信徒不同的特殊使命,但是,如果高举几个人的特殊使命而忽视甚至抛弃用教会的本质——使徒性来装备整个教会的工作,这是比什么都重大的过错。地上教会自身在其本质上拥有使徒性使命,教会的主体——平信徒岂能游离于这个使命之外呢?
教会动员信徒们布道时,往往用教会的增长目标是多少,达成目标才能讨主喜悦的逻辑来说服人。一些有批判性的信徒听到这样的话时,会认为主任牧师是可怕的野心家。教会的规模已经不算小了,到底有多少人才能满足他的私欲呢?这难免让人产生不纯净的念头。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因为没有教导信徒们平信徒是彼得的继承者,彼得是从主接到给万民传福音的命令、并且去顺服时为主殉道的。我们以民族福音化或世界福音化的目标为导向的口号要求信徒委身,这并不完全是错误的。但是不唤醒平信徒继承使徒事工的使命意识,只强调某种委身的话,就如同不向某个年轻人清楚地教导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却派他上前线,去履行国际义务一样。
(4)神的旨意
为了再一次确认地上教会继承使徒的事工是多么本质性的课题,有必要查考新约圣经中记载的神的旨意是什么。旭连克对新约圣经中记载的神的旨意(thelema)进行缜密的研究之后得出如下有意义的结论:“在新约圣经中几乎完全找不到复数形态的神的旨意,神的旨意表现为单数形态。”[11]
其原因何在?那是因为神的旨意这一概念拥有完全与神的救恩目的相一致的清晰的统一性。也就是说,单数形态的旨意意味着神的计划只以一个目的为导向,就是通过耶稣基督拯救世人,完成自己的救赎事工。
耶稣拯救撒玛利亚妇人之后说:“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来者的旨意,作成他的工。”(约4:34)当70人布道旅行回来向耶稣报告时,耶稣“被圣灵感动就欢喜”的原因也在于此(路10:21)。
使徒保罗宣告教会荣耀神的道路不在别处,就在于叫全天下的人称耶稣基督为主,这就是直接归荣耀给神的、神惟一的旨意(腓2:10-11)。
卡尔•克劳明格非常恰当地指出了神的荣耀和宣教事工的关系:“神之荣耀的主题孤立在宣教之外,就无法正当地对待把神的救恩目的扩张到全世界的事工和神给教会赐下圣灵的意义。假如神的荣耀,这一主题不被宣教所补充,那么将会拦阻神的恩典和慈爱应当归给神的更大荣耀。”[12]
因此教会要为了与神“愿意万人得救,明白真道”(提前2:4)的旨意相一致而努力,这要优先于任何一个事工。“教会存在的重要目的之一是给万民传福音。此外的一切事奉、圣礼、教义、敬拜,都是隶属于这一目的的。”[13]
从某种意义上,教会不是为得救而存在的,教会已经是出死入生,拥有永生新身份的存在(约5:24)。所以教会的目的不能设定在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而是要定在做什么。
当教会继承和完成了耶稣差遣使徒们时所赋予的大使命时,这个世界就宣告终末,地上的教会要被从天而降的新耶路撒冷所代替。假如教会真的是期待给万民见证福音,在万王之王再来时要承受宇宙性的国度,那么教会的其他任何事情都没有比给世人传福音,叫人们得圣灵的印记更为重要。回避为世人谋福的使徒性使命,等于是抛弃君王的再来和实现永恒国度的盼望。
“这天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对万民作见证,然后末期才来到。”(太24:14)
抛弃福音见证人身份的教会很容易失去其属灵的大能,其原因是失去了对神最大旨意的顺服和仰望,失去了实现神国度的盼望。
以上是为什么我们要唤醒平信徒,使之成为这个时代使命者的神学根据。合乎圣经的教会要有使徒性。为了具有使徒性,要相信包含平信徒在内的整个教会都是使徒的继承者。为了成为使徒的继承者,要如实地领受、相信和认信使徒所传讲的见证之话语。
同时,就像使徒们得到命令把福音传到地极一样,我们也要认信和顺服整个教会也是得到这个命令的使命者。叫人无法否认地确认教会使徒性本质的是圣灵,圣灵从降临到世界的那一瞬间开始就叫教会开了口,打破了沉默。
所以唤醒平信徒就是教导他们,使他们每个人认信和顺服自己是继承使徒之事工的使命者。
使徒性使命还没有结束,一直到世界的末了才能结束。使徒性事工也没有完成,因为这是需要传到地极的事工。因此教会在世人当中,必须经常像使徒们一样认信、见证和事奉基督。这是从圣经的角度决定教会存在本身的本质性的使命。
4、教会存在的原因
我们在前面查考了地上教会作为使徒的继承者肩负着被差遣到世界的使命。但是这个主张容易被误解为教会在地上要做的事工只有宣教,这是偏狭的。教会中还有与传福音的使命相关的其他事工,若不同时强调这些的话,就无法正确地看到教会的真面目。所以在这里要进一步具体地阐述地上教会存留在世界上的原因。
为什么教会存在于这个世界呢?我们一般回答是“为了神的荣耀”。这应该是最简洁而又正确的答案。但是“为了神的荣耀”这一表达是缺乏具体性的有点抽象的回答。缺陷是没有说清用什么、怎样才能荣耀神。所以有必要另外说明为荣耀神应当做些什么。为了便于理解,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敬拜神的团契
教会首先是为敬拜神而存在。神从世界呼召教会是为了自己的圣名,是为把当得的荣耀归给自己的圣名(徒15:14)。
所以教会的第一个义务是敬拜神。神的百姓最先应当学习的是敬拜使自己分别为圣的神,他们最先被招待的荣耀之处是敬拜神的圣洁的圣殿。
敬拜的特征是全人的献祭,作为教会,神的百姓成为一体和圣洁的祭司,通过元首基督把自己献为蒙神喜悦的灵祭。(罗12:1;彼前2:5)
教会的敬拜首先把根据放在神的位格上,我们先要认识神,然后献上神配得的敬拜(诗29:2;启4:8)。此外,敬拜的根据还要放在神为教会所行的事工,即创造和救赎上。天上宝座前的长老因神的创造作为把荣耀、尊贵和大能归给神(启4:11)。众天使也敬拜曾经被杀的羔羊(启5:12)。
我们在讨论敬拜时,要回答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样的形式可称之为敬拜。很多研究敬拜的人都承认这是很难用一句话回答的问题。
由于现今是在耶稣里进入的一个新的时代,不能受制也不能满足于旧约时代的敬拜形式和传统僵化的任何形式[14]。耶稣概括了末世教会是以心灵和诚实敬拜神。但是不要认为以心灵和诚实敬拜神的形式只有一两种。因为“心灵和诚实”中暗示着敬拜所带有的属灵的奥秘和多样性。
有些人认为在小聚会上彼此分享神的话语不是敬拜神,查经和敬拜是不同的。真是这样吗?
歌罗西教会真正能够称赞感谢神的时候,是平信徒们聚在一起彼此分享神的话语,彼此劝勉的时候。对他们来讲敬拜和一同分享话语并不是分开的事。当然也有主日聚在一起赴圣餐的正式敬拜,但是他们好像并没有强力主张某一种形式才是敬拜。(西3:16-17)
所以我们不能去分离敬拜的垂直层面和水平层面。教导及栽培身边的平信徒和敬拜在上的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栽培平信徒成为基督之门徒,这本身就是敬拜神。因此认为敬拜和查经是两回事的想法等于是给敬拜套上了某种形式的框架。
还有一点要指出来的事实是,我们的牧会过于偏向敬拜。牧会者好像是只为预备主日敬拜和带领主日而存在。与牧师在一起的地方,大概是先做一场一定形式的敬拜之后,再处理其他事。探访的目的也是促进敬拜,只要定期出席敬拜,就被认定为灵命好的人。因此“我已经敬拜神了”——平信徒们认为这已经满足了信仰生活的一切要求。
为什么这样的现象成为问题?因为偏向敬拜的牧会暗地里使平信徒沉睡,使信徒变得有气无力。由于牧会者把平信徒的最重要作用当成是敬拜时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所以人们把不缺席的人当成健康的基督徒,平信徒们也把教牧同工对敬拜之外的任何要求当做额外过分的负担,结果只能让彻底地训练平信徒的事工雪上加霜。这种局面长期持续下去时,怎能让教会成为唤醒平信徒的教会呢?
真正的敬拜者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造就出来的。彻底地训练平信徒,栽培他们做基督的门徒,意味着造就出真正的敬拜者。偏向敬拜的牧会只能拦阻牧者为造就敬拜者而劳苦。有时还假冒为善地叫人感觉好像没有这样的必要。
(2)为了拯救世人
其次,教会是为了拯救世人而存在。教会是蒙召为基督的见证人,又被差遣到世界的圣徒的聚集。传福音到地极去是教会为世人应尽的最重要的义务。不论是教牧同工,还是平信徒,整个教会都是为此而蒙召。作为教会的肢体,教会里的每一个人都有能够履行这个事工的恩赐。在这个方面没有一个人是例外的,由于这对我们这些要去唤醒平信徒的人来讲是极其重要的问题,因此要在这里对“人人皆祭司”的教义进行简短的归纳。
每一个信的人都是有君尊的祭司(彼前2:9),祭司至少拥有四种荣耀的特权。
第一,直接走到神面前的特权。基督通过自我牺牲完成了完全中保的事工,打开了走向神至圣所的幔子(太27:51)。其结果是,任何人都可以因信直接走到施恩座前,并且除耶稣基督之外完全不需要任何人做中保。
第二,献上灵祭的特权。进入新约中的每一个信徒都有责任向神献上圣洁的活祭(彼前2:5)。在圣经中记载了信徒应当向神献上的各种祭的种类。见证福音(罗15:16)、赞美神和服事弟兄(来13:15-16)、殉道(提后4:6)、圣徒们的祈祷(启8:3)等都是属灵的祭。这些祭的特征是献祭者要把自己当成祭物献上。并且这不仅是指在教会里的敬拜,还包含日常生活。在这里并没有区分圣与俗。
第三,传讲话语的特权。人人皆祭司的职分中不仅包含行为的见证,而且还包含传讲话语的具体见证[15]。传讲话语不仅是委任给教会少数人的使命,也是赋予称为有君尊祭司的每一个信徒身上的使命。为什么神呼召信徒为有君尊的祭司呢?是为了叫他们宣扬神的美德(彼前2:9)。
第四,“中保”的特权。信徒的祭司职分不只停留在自己走到神的面前,而是要进一步发展到去事奉教会里的其他弟兄姊妹们和在世上的邻舍。祭司职分不仅包含神与信徒之间形成的垂直关系,也包含通过灵祭为其他肢体献上自己、献上祷告的水平关系。每一个信徒都是能够凭信心自由地走到神的面前,为其他肢体恳求的祭司。
人人皆祭司的职分是由信徒在世界见证神和神的旨意,为事奉世人而献上生命的呼召所组成的。是神设立了这个祭司的职分,也以此创造了信徒之间的相交。平信徒们明白自己是为他们走向神,每个人都对其他肢体负有责任。他们彼此分担他人的痛苦、苦难和罪的重担,是为凡事上同行而蒙召的人。人人皆祭司的职分是叫每一个信徒不为自己而活,只在神面前为他人活,同时自己也在生活中得到他人帮助,它带来这样的圣徒相交。[16]
我们查考人人皆祭司之职分后能够再一次确信的是,每个平信徒都毫无例外地为世人肩负着沉重的责任。为什么要直接走到神的面前?为了给世人做“中保”。为什么要传福音?因为这是神所悦纳的馨香的灵祭。
随着教会教职制度的急速发展,“祭司”一词越来越倾向于只应用在教牧同工身上,而对平信徒们却失去了魅力。现代教会要切实解决的问题是恢复人人皆祭司的根本精神。
(3)养育的母亲
最后,教会是为了养育和训练圣徒而存在。这一点是加尔文教会论的中心,他认为“教会是神为了弥补无知和懒惰造成的人属性上的缺点而赐下的。教会要以为父为母的心关怀神的儿女们,使他们在灵命上长进,直到成熟。所以信徒因自己的软弱一生都无法离开教会这个团契。”[17]
耶稣在升天之前,命令门徒们把自己所吩咐的教导人,直到人顺服为止,只有这样才能造就门徒。使徒保罗在监督的资格中也只强调了一种恩赐的重要性,那就是善于教导(提前3:2)。这意味着为了养育圣徒,领袖要善于教导神的话语。
新约书信中记载教会的元首——耶稣为了成全圣徒的门徒化事工赐下了三样:就是作教导人之教师的教牧同工(弗4:11),作教导内容的圣经话语(提后3:16-17),教导的方法——卓越的榜样(西1:28-29)。
因此,如果我们在牧会中不能彻底地教导平信徒,使他们成为耶稣的门徒,那么我们就会让主耶稣大大地失望,因为主曾嘱咐我们“喂养我的羊”,把教会托付给了我们。从某种角度来讲,我们迄今为止的整个牧会内容都可称之为“教导遵守”的事工,但是我们大家都在承认没有得到可满足的结果。我们有必要冷静地自问:那么多的敬拜、那么多的讲道、那么多的查经课程究竟改变了多少平信徒,使他们被栽培成使命者?
为了尽上母亲的本分,教会要重新省察整个牧会的惰性,弥补不足之处,毫不犹豫地改正错误。只有这样才能在教会中兴起大批的基督之门徒。
小结:不可分割的关系
我们从三个方面查考了教会存在的原因。我们要切记这三者不能独立分割,这三者彼此有密切的关联,若缺少一个就会使整体失去自己的功用。因此我们不能轻忽敬拜、布道和训练中的任何一个。当我们在牧会中能均衡地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就能期待最高的目的——神的荣耀。
不论在历史,还是现实中,教会因其本身的不完全性,常常选择这三者中的一个为其存在的目的。有些神学家主张教会只为神而存在,最近越来越多的人却主张教会只为世界而存在,
我们认为这样的偏向不是可赞许的。神愿意通过圣徒荣耀的敬拜、迷失的羊回归的庆典和儿女们长成基督身量的成长来得荣耀,落下其中任何一个都不是神的旨意。
现代教会好像从其本身的存在法则中失去了平衡。传统的教会论过分地强调敬拜的结果,给人一种对世界毫无责任的错觉,宣教成为少数特定人的专利,平信徒无能地沦落为只把教会当成能够满足敬拜和以自己为中心的属灵需求的群体。虽然有敬拜,但是缺乏见证;虽有教育,却忽视了训练平信徒在这世界成为成就神旨意的使命者的责任。
平信徒们沉浸在区分主的事工和世俗事的二元论中,认为自己一生热衷于世俗事的话将来要站到审判台前,他们无法摆脱这种罪责感和不安。因此我们要用通过使徒性和教会存在的原因确认的地上教会的宣教使命,来弥补我们的教会论。只有这样才能有力地吹响唤醒平信徒的号角。
这是基于对教会本质的思考,它使我们建立明确的牧会哲学。牧会哲学越贴近教会的本质,我们的牧会就会越正确。抓住本质的地方,必有道路。树立好牧会哲学,就会产生牧会战略,随即牧会方法自然也就清楚了。而门徒之道正是与我们所查考的教会本质相一致的合乎圣经的牧会战略。
二、门徒之道
1、平信徒训练的战略价值
圣经中没有“门徒之道(Discipleship)”一词,并且也没有阐明门徒的意义。但是却有很多关于被称为门徒之人的人格和生活的描述,因而说明什么是门徒之道并不困难。门徒之道不是下定义的问题,而是要通过实际的人格和生活被人理解。也就是说门徒之道是信徒的生活,是应走的路程,是志向到底的目标,同时也是教会事工的本身。牧会者身负唤醒平信徒,使他们成为耶稣基督之门徒的重大责任,牧会者为了正确地明白什么是自己的事工,要打开圣经正确地学习门徒之道。
门徒之道是与我们已经查考的教会本质——使徒性相一致的、重建平信徒自我形像的合乎圣经的基本战略。这个战略价值在于按什么目标和标准训练被差遣到世上的平信徒,门徒之道就是使平信徒成为耶稣自己所要的那样的人。
牧会者有可能栽培出顺自己眼的门徒,或者毫无标准可言,这是很大的错误。我们要栽培的是耶稣的门徒,所以要按耶稣的目标和标准去教导他们遵守。“凡我所吩咐你们的”(太28:19)都在门徒之道中,所以我们在训练平信徒时,不能像无定向的奔跑,也不能像打空气的斗拳。(林前9:26)
先造就合乎耶稣原理的人,托付事工是此后的课题。这就是门徒之道的基本原理。
门徒化战略在某种意义上是使平信徒精锐化的运动。就像埃兹拉•巴云兹所说的,世界在寻找更好的方法,但是神却在寻找更好的人。栽培神所寻找之人的所有重要原理都包含在门徒之道中。
自由世界的众教会长期怠慢了栽培耶稣门徒的事工。到如今我们正在付出没有唤醒平信徒的高昂代价。开始往教会里汹涌而入的世俗主义、异端思想、巫术思想、新纪元运动、不健全的圣灵运动、形式主义、道德冷淡症等都是教会无法阻挡的世俗之潮。因为教会中以门徒之道训练好的平信徒之墙实在太过单薄。
并且现今因人口的自然增长和城市人口的密集现象,教会正患上数量上的肥大症,因此更加拦阻了平信徒的精锐化事工。“教导上没有深度,却在教势上持续扩张的结果,将使教会虚弱下来。”[18]如今我们要倾听这个一针见血的警告。
众所周知,众多异端们使用的基本战略是先将少数人造就成核心要员。他们在叫人工作之前,在造就人上投入惊人的资源。他们在关注多数大众之前,先全力以赴地预备了能够给大众施以决定性影响的少数人。
这不正是耶稣的门徒化战略吗?!当教会抛弃这一点时,魔鬼却乘机把这个项目开发成攻击和破坏教会的可怕武器,结果教会所受的亏损无法估量。
如今我们要认罪悔改,回归到学习为什么主命令教会栽培门徒的起点上。
2、主耶稣和门徒
耶稣开始圣工以后,最先做的工作是呼召门徒。不像传统的犹太教会领袖们坐等门徒们找上门来,而是自己主动去寻找,把自己中意的人呼召为门徒。
他拣选门徒的原因是因为需要有人继续自己的宣教工作。“耶稣所需要的是按自己的话,能够成为活教材的门徒们。”[19]
他们在实际的意义上成为耶稣的身体,进而通过他们继续开展福音事工,把福音传给每一个人。从这个意义上,十二个人意味着十二个被差遣的使徒。(路6:13)
十二个人是在众多门徒中特别拣选出来的(路6:13),耶稣慎重地拣选了他们。为此耶稣做了通宵的祷告(路6:12)。“他们是真正为了被耶稣捆绑成不可分割的,做耶稣的参谋、突击队和左膀右臂而拣选的。”[20]
耶稣允许他们有特权,叫十二使徒常与自己同住,跟自己学习(可3:14),因为他们在为耶稣做什么之前,必须先认识耶稣,成为属耶稣的人。
由于他们是神赐给耶稣的人(约17:6),所以必须从耶稣领受一切从神而来的真理的话语(约17:14),通过神的话语他们分别为圣(约17:19)。所以耶稣给他们仔细地解释了用比喻教导的天国福音。(太13:10以下)
耶稣对其他人隐瞒弥赛亚的职分,却向门徒们显示出来,并且要求他们有信仰告白。并且嘉许他们的认信,应许他们,要在他们的认信上建立教会(太16:16-20)。时候将近时,耶稣把自己余下的精力全部倾倒在十二个门徒身上。特意躲避众人,就像伟大的艺术家在推出自己的作品之前做细密的收尾工作一样,精心地检验自己的门徒们,为他们献上了祷告。(约13-17章)
虽然门徒们在耶稣的十字架受难临到时留下了不信和背叛的污点,但是主却没有丢弃他们,复活之后再一次与这些失败者们分享了要通过他们建立的伟大国度的蓝图。主预见到虽然他们现今不能跟从自己,但是不久之后必定能跟从自己(约13:36),并且确信到那个时候他们不仅要做自己做过的工作,并且做得更大(约14:12)。
他升天之前,虽然看到了门徒们的不成熟和不信,但是宣告“父怎样差遣了我,我也照样差遣你们”(约20:21)。以此进行了最有权柄的差遣。并且将大使命托付他们,就是差遣他们去使万民作主的门徒,给他们施洗,教导他们遵行自己所吩咐的一切教训(太28:18-20)。
耶稣在世上的时候没有留下一行日记,也没有留下一个能纪念自己的石碑。他所留下的惟一遗产就是跟从他的几个无知又平凡的人。对他来讲,栽培少数门徒的工作值得他投入自己全部的生命。
3、四福音书和使徒行传中出现的“门徒”概念
新约圣经只在四福音书和使徒行传中提到了“门徒”,大约有250多次。查考圣经中的作者在使用“门徒”一词时的用意,会对我们正确地明白“门徒”的概念有很大的帮助。
虽然在马太福音中,很多时候门徒一词是用于十二使徒,但在“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太28:19)中,门徒一词[21]不只用在了十二使徒身上,而且还通过使徒们用于将要成为神子民的每一个人身上。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马太教导的是不论教牧同工或平信徒,每一个信徒都要成为一位主人——耶稣基督的门徒。[22]
马可在他的福音书中毫无例外地把门徒使用在狭义上,除了十二个门徒之外没有称其他人为门徒。
约翰不但使用了狭义的门徒,也使用了广义的门徒。他把除了十二使徒之外的相当多的人也都称之为门徒(约6:66)。并且记载了信耶稣的犹太人能够成为真门徒的道路,就是只要常常遵守主的道,就能成为真门徒(约8:31)。这是广义的门徒。
路加在广义地使用门徒含义上起了革新作用。特别是在使徒行传中,只要是信耶稣的人,他都毫不犹豫地称他们为门徒。
也就是说,他用门徒一词描写了进入新的信心团契——教会中的信徒。
只有两种情况可当作例外(徒19:1,9:25)。当时信徒中有相当多的人完全没有亲眼目睹耶稣的事,但是却被称为门徒。在使徒行传开头时对归信的信徒混用了“信徒”和“门徒”两种名称,过不久前者消失,只剩下了后者(徒2:44,4:32)。并且对外邦的宣教正式开展之后,门徒们在安提阿从世人那里得到了基督徒的美称(11:26),这个名誉是只有通过人格和生活彰显门徒名称中永在大能的人才配得的。
让我们通过福音书仔细地查考命令我们跟从的主耶稣的人格和生活,然后深入观察在使徒行传中被称为门徒之人更新的生命。在那里我们肯定能看到在现代教会信徒们身上所无法发现的独特面貌。
为什么他们与我们有那么多的不同?因为他们才是名副其实的真正基督徒。耶稣升天时命令门徒们“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而不是“作我的信徒”的原因,是因为主所要管治的新国度的百姓,都应该是毫无例外地效法主的人。
4、信徒都是门徒吗?
地方教会对门徒训练的关心提高以后,往往对谁是门徒的问题产生误解。
不难遇见有人说:“我还不是门徒,我还没有接受培训”。这是非常错误的认识,但是牧会者们也有与此相似的潜意识,所以不知不觉中把某人当成门徒,把另一个人当成群众当中的一员。自然有一方像进入某个特权阶层一样洋洋得意,另一方就垂头丧气。
因此我们在开始就要清楚地提示在教会中称得上门徒的人是谁,然后开始门徒训练。这一点不仅牧会者和受训的人要明白,全体信徒都要明白。因此要确实地进行教育,直到每一个信徒都明白为止。
前面我们查考了四福音书和使徒行传中称谁为门徒,在那里已经得到了正确的答案。但是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地整理。不要忘了,魔鬼给进行门徒训练的教会设的第一个圈套是叫人认为“某某人是门徒,某某人不是门徒”的差别意识,魔鬼始终想用这种圈套趁机撕裂基督的身体。
那么门徒究竟指的是谁呢?耶稣要求的门徒之道是适用于每一个基督徒的教训,而不是根据自己是否是成熟的信徒而做的选择。作门徒的代价不是委身的人应当支付,还不愿意委身的人就可以免除的。虽然每一个信徒所要付出的代价各不相同,但因信耶稣而站到众人面前的人都要走耶稣门徒的道路。
每一个信徒都是门徒,但是有一件清楚的事情是,在门徒的生活中会有一些程度的差异。大使命中说为了使万民作主的门徒,首先要去传福音,给人施洗,使人成为教会的一员,然后用话语教导他们去遵守。因此刚刚归信的人是门徒,受洗过正式信仰生活的人也是门徒,热心学习努力长进的人也是门徒。
不是认信耶稣为主的人为了成为门徒要重新接受训练,受训是因为他已经是门徒。
十二门徒们跟从耶稣时也经过了几个阶段的发展进程。初期的阶段是虽然信耶稣却间歇地与耶稣同行(约2:12,3:22);第二个阶段是为了与耶稣进入更深的相交抛弃世俗的职业,作为追随者与耶稣同在(太4:18-22);最后阶段是他们被指定为使徒,接受特殊训练。
在这里要注意的事实是,不论他们处在哪一个阶段,他们始终是耶稣的门徒。在教会里不论平信徒的灵命处在什么程度上,只要他们认信耶稣为主,就应当叫每一个人不容置疑地相信自己是耶稣的门徒。初信者是门徒,委身者是门徒,教牧同工也是门徒。对于这个事实,我们要不厌其烦地反复予以教导。
作门徒在世上一直是未完成的课题,因为没有人能宣称自己已经完美无缺地效法了耶稣,因此在完成门徒之道上总是缺什么东西,基督徒不是“已经成为”基督徒,而是“正在成为基督徒”。
所以我们要在教会里继续强调,蒙召成为门徒的人不能停滞不前,要继续成长成熟。要让人明白门徒之道是叫人成长的生活方式。要让人不停地奔向前面的耶稣标杆。要清楚地教导,蹲着不愿意起身的行为就如同把自己成为耶稣门徒的身份丢在猪前。
从这个意义上,门徒训练不是在教会中造就某种优良特质者的课程,而是给因为自己是门徒,所以愿意奔跑在别人面前者提供的方案,并且叫那些灵命还没有长到这个地步的人,感到负担,使他们接受各种话语的培训成为成熟门徒。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对门徒训练的无谓的误会和在谁是门徒这个问题上引起的混乱。
5、门徒的基本要素
耶稣在地上做圣工期间,通过话语和生活上的榜样,显示出门徒概念中几个重要要素,就是人格上的委托者、见证人、仆人这三种。门徒之道可以说是用一个概念就把这些基本的要素表现出来了。
门徒之道的三个要素与耶稣的人格有绝对的关系,一旦离开耶稣的人格就完全无法明白其意义和性质。并且它们不是能够分开理解的独立要素,而是相互关联的复合要素。若没有人格的委托,门徒之道就无法存在;若没有见证人的要素,就失去了其终极的异象;若没有仆人的要素,就会失去门徒之道的味道。
(1)人格上的委托者
门徒之道中内含着把我们完全交托给耶稣的人格上的委托。考虑新约圣经中门徒的意思时,我们绝对不能称没有委托的人为门徒。
舍弃一切背起十字架跟从耶稣的完全委托,才是成为耶稣门徒的最基本要素。(太16:24)
我们使平信徒门徒化意味着栽培出在人格上把自己全部交托给耶稣、顺服耶稣的人。对门徒来讲部分的委身是不可能的,假如是这种光景,那么耶稣和门徒之间的关系迟早要被轻易割断。(约6:66)
“我们没有一个人为自己活,也没有一个人为自己死。我们若活着,是为主而活;若死了,是为主而死。所以我们或活或死,总是主的人。”(罗14:7-8)
门徒训练意味着把平信徒更新为完全的委身者。根据经验,受训的人中十有八九远离了完全委身的生活,并且在门徒训练中最为艰难的关头就是教导完全委身的时候。圣灵藉着话语彰显大能时,在这个过程中叫人经历阵痛,流下热泪。虽然漫长,但是在发生这个变化的地方要开启一个闪亮的世界。
可是没有过好这个关口的门徒训练却要一直经受艰难。令人心痛的是领袖们只知道门徒训练是学完几册查经教材,而不明白这里面所蕴含的完全委身给基督的再生之苦。
在此重申,什么是门徒训练?是让人认同抛弃一切、单单跟从耶稣的门徒之道,并为顺服此道经历再生之苦;是即使不能令人满意,也要重新把人造就成为为了跟从耶稣全力以赴地付出当付出之代价的工作。
(2)福音的见证人
从严格意义上讲,耶稣委派给门徒们的终极事工是见证耶稣。
门徒和见证有多么密切的关系呢?我们在福音书和使徒行传中查考一下动词“差遣(apostello,pempo)”与“门徒”一同使用的次数就很容易明白。“差遣”一词被使用多达215次,几乎都是与耶稣差门徒作见证的内容有关。
在初期教会被称为门徒的数千名男女是极其热忱的耶稣的见证人,他们与使徒们一同拥有一种内在的冲动:“我们所看见、所听见的,不能不说”(徒4:20)。这是足以说明初期教会时见证人们以无人能拦阻的热情和勇气高喊耶稣复活的行动的重要根据。他们的内在冲动是圣灵所赐的,他们都是属灵的人。属灵的人心中拥有内在凭据,这与他所在的教会之使徒性本质相一致。
圣灵今天也在教会中,使自己的教会成为使徒的教会。即便如此,为什么今天的平信徒们体验不到作为见证人的内在冲动呢?为什么活不出与教会的本质相一致的见证生活呢?
在教会栽培平信徒为耶稣的门徒,这意味着让他们成为在自己的整个生活领域认信和见证耶稣的见证人。诊断门徒训练健不健全的方法之一,是察看受训的人有多么焦急地传讲耶稣基督。健全的门徒训练栽培出来的是难以抑制圣灵所带来的内在冲动的见证人。
门徒训练帮助平信徒心中充满永在的耶稣基督,所以他们不仅欢喜地夸耀和认信耶稣,而且也使自己的人格和生活发出基督的馨香。
今天我们的问题是带领了太多因缄口不语而连行为也发出恶臭的平信徒。我们有没有见到过以言语见证耶稣,却不去努力追求行为上效法耶稣之良善的人?我们有没有见过呢?
(3)服事的仆人
在新约圣经中可以看到,耶稣的门徒和作为仆人的服事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名词“仆人(doulos)”和动词“服事(diakoneo)”经常成双成对地出现在圣经中。(太20:27-28;可10:44-45;路12:37)
仆人表示人的身份,是指作为门徒的人在基督里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服事”比身份更加强调的是功能方面,是在教导接待基督为自己主人的门徒应当过什么样的生活。[23]
耶稣的门徒要成为服事的仆人。这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事。这是本质性的,没有一个门徒可以例外。那么其原因在哪里?因为作为门徒当尽的仆人职分是耶稣作的榜样,是无法躲避的。耶稣披上仆人的身体降世(腓2:7-8),并且作为仆人度过了一生,“然而,我在你们中间如同服事人的。”(路22:27)
所以耶稣的门徒为了当见证人,首先要成为仆人,并且在用言语见证为爱牺牲的耶稣基督时,要用行为向人显示,否则几乎不能成为耶稣的见证人。门徒的生活必须彻底地受制于自己所传讲的福音的内容。
在此我们应当学到什么真理呢?进行门徒训练的牧会者要让受训的人亲眼目睹和学习他自己作为仆人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保罗经常在生活中把自己显示为榜样:“你们该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样。”(林前11:1)
以上我们讨论的是门徒的三个要素,不论是谁,只要能在人格和生活中完全地具备委托者、见证人和仆人的要素,那么世人就能在他的身上看见耶稣。门徒训练的至高境界就是能通过我们反射出耶稣,也就是说让世界看出我们作为“小耶稣”的更新和成熟。这才是每天不得不在世界中与众多不信的人混在一起生活的平信徒所切实需要的事工。
三、教会的体质得到更新
一旦当代教会强烈地要求恢复教会的使徒性和平信徒的自我形像——门徒之道,那么教会体质上的改变就不可避免。很多教会中已经出现的各种弊病足以证明改善体质有多么迫切,这分明是复兴之前的问题。
假如我们在教会的体质没有改善之前,就盼望教会中聚集很多的人,那么我们迟早都会面临教会在生命和属灵力量上的危机。但是,如果我们将平信徒门徒化的牧会哲学在地方教会中实际应用,教会的体质会在哪些方面得到改善呢?我相信能期待几种基本的变化。
1、可以更新教会的形象
在前边已经讲过教会是为了敬拜、养育和见证而蒙神呼召的被拣选者的团契。今天教会好像多少在误用这一教会定义,因为蒙神呼召的被拣选者团契中的人们沉浸在这一特权意识中,倾向于自我满足,好像错觉自己已经是被提到空中的新妇。虽然主张特权,却忘记使命,这是耶稣在世时所痛责的犹太教的顽疾。
假如地上教会是从世界呼召出来的百姓,那么教会肯定又是被差遣到世界的耶稣的门徒。特权必然要求责任。为什么不深刻地领受这一事实呢?耶稣对门徒们说“来跟从我”是以“父怎样差遣了我,我也照样差遣你们”的二次性命令为前提的。
聚集教会的形象中包含分散教会的形象,蒙召和被差遣不是两回事,这只是一个事实的两个方面。当教会再次发现使徒性本质时,这样的两面性会更加明显。
这时教会不能固定为以聚会为目的的教会,反而应把聚会解释为实践教会终极目的的手段,神通过教会本身的存在也能得荣耀,因为教会是用主的宝血赎买的。但是当教会为了神的荣耀成为在世上被神使用的基督的身体时,更蒙神的喜悦。
2、能正确地树立平信徒的自我形象
教会的体质根据平信徒对自己自我形象的认可可以大有改善。平信徒认为自己是谁,并且对此有什么样的反应,这是决定一个教会拥有何种体质的要因。
假如平信徒认为自己是教会的客体,那么他们会满足于呆在教牧同工的保护伞下。在凡事上做出被动的反应,成为有气无力的小孩子。这与挥动耶稣基督得胜旗帜的教会实在格格不入,但是不幸的是,很多教会正把这样病态的平信徒当作正常的平信徒而批量生产。
门徒之道是能够改变平信徒意识结构的合乎圣经的战略。假如在当代教会中认信耶稣为救主的人们都对自己是使徒行传的门徒有确据的话,那么从教会的底层开始要发生巨大的变化。这是我们不难想象到的问题,但是我们常常看到很多的教会却在毫不相干的地方寻求改善体质。这不是改换新的方案就能解决的问题,不是刷新教会的氛围就能寻求到的。
美国某教会的一位主任牧师一直觉得不改换教会的体质就毫无希望。有一天突然把教会的讲台挪到信徒座席的中央,把礼拜堂扮成拳击场,并且让信徒以讲台为中心围绕着做礼拜。他期望这会使冷淡而消极的信徒们在态度上有所变化。可是不到一个月,有一半以上的信徒离开了教会。
这也许是极端的例子,如同不恩爱的夫妻把衣柜的位置调换也好不起来一样,有这种期待的女人是愚拙的。
我们不能做如此愚拙的人。要从门徒之道的角度,改换平信徒的自我意识,这时教会的体质会变得令人刮目相看。
3、从保护牧会转换到训练牧会
教牧同工分明是放羊的牧人,牧养和牧会二词因此得名。耶稣说“喂养我的羊”,但是我们好像过分狭义地解释了这句话。“喂养羊只不过是给羊喂东西吃、保护羊的一种管理嘛!”我认为不是,喂养羊具有非常积极的意思,就是“教训他们遵守”。(太28:20)
“遵守”中包含持续地带领信徒通过效法基督的人格而变化,在自己的生活现场实践神旨意的积极的牧会实践。我们可以用训练替代“教训他们遵守”。
以训练为前提的牧会具有某种具体的目标。毫无目标的训练是不存在的。其目标是什么?结出很多的果子,让羊群生下很多的羊羔,以此蒙主人——神的喜悦。
所以最好的目标是通过训练使羊刚强起来,自己进行生产。保护的牧会会使平信徒变得软弱,他们会一直等待有人用勺喂东西给他吃,像小孩子一样只知道顾自己,不会去顾大局,会成为在小事上发生冲突、以纷争为业的人,因目光短浅,跳不出“我们自己”的圈子。通过这样的教会主能做什么工作呢?
但是一贯以保护为主的牧会,只能养成这样的教会体质。
门徒训练能够处理这样的弊病,通过训练可以使平信徒刚强起来,成为生产性的平信徒。
4、可以使整个教会恢复相互事工的有机关系
门徒训练重视平信徒之间的相互事奉,到了某种阶段彼此共享属灵生命,使在爱中成为一体的各种形态的有机团契大得发展。信徒不再认为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而认识到自己是为了帮助其他肢体而存在的身上的一个肢体,这能够医治在教会里因干枯的组织而诱发的各种弊病。
门徒训练在教会中把平信徒造就成为必需的肢体,成为为身体相互事奉而发挥功能的人。并且在教会内外提供多样的条件使这相互事奉结出果子。其结果是,信徒之间的横向关系会通过圣经所说的独特的属灵相交而得到发展(西3:16;约壹1:3-4)。这就是在圣灵里彼此分享话语,凭爱心事奉时能够经历的相交。
这与在教会的结构性功能下的相交、即为了做工暂时亲近的那种人际关系是完全性质不同的相交。开始门徒训练吧!会在2至3年内目睹到,教会的体质从“结构性的逆功能”改换成相互事奉的“有机体的顺功能”。
5、从以教牧同工为中心的体制改换成以平信徒为中心的体制
自从路德宣布人人皆祭司,至今已经过了500多年,但是有的神学家还在叹息教会的体制在拒绝这个真理。[24]在很多的教会可以看到这种奇怪的现象,外表上说教牧同工和平信徒没有什么区别,其实在里面却只把教牧同工当成祭司。教牧同工的权威主义和垄断欲剥夺了平信徒祭司的位置。更新这样根深蒂固的教会体质,也许和中世纪的宗教改革一样艰难。
但是当我们正确明白什么是平信徒中心的教会时,这项工作不再是黯淡的了,而且这并不是否认教职制度的工作。
假如教牧同工服事平信徒,使他们作为教会的主体,寻回其本来的位置,能够发挥自己的功能和作用,那么这个教会就是以平信徒为中心的体制。为此教牧同工首先要更加降卑,但是并没有必要把这个降卑理解为空间的上下概念。一旦平信徒找回自己本来的位置,那么教牧同工的位置也会相应地得到修正。
门徒训练可以把平信徒只为一个教牧同工而存在的教会病态体质,改换成教牧同工为平信徒而存在的健康体质。在这件事上获得成功时,教牧同工和平信徒都要获得活力。
6、能确保产生很多分担事工的平信徒领袖
最折磨教牧同工的痛苦之一,是除了自己之外,教会里没有可以做工的人。这种孤独感使他在无法摆脱的重担中挣扎,总有一天因病态的疲劳而面临对凡事失去活力的危机。结果不知不觉成为要轻省地牧会的安逸主义的牺牲者。
这种现象一点也不奇怪,摩西也曾经因认为自己一个人就能审理百姓的诉讼,所以没有发掘能够分担事工的领袖。很多教牧同工也不想付出辛劳去发掘和训练平信徒,使他们成为事工的同工,让他们分担工作。
在这里讲的事工不是指门口接待员或布道公会长等工作,而是指牧会的事工,也就是说用话语和祷告栽培弟兄的属灵事工,即给邻舍传福音、在灵里医治患病和受伤的人。教牧同工不要垄断耶稣在世上的事工,即传福音、教导真理、医治人的事工,而是要与受训练的平信徒领袖一同分担事工。
教牧同工一个人奔波的教会和教牧同工与50个平信徒一同奔波的教会相比,哪一个教会收获的果子更丰硕呢?除了门徒训练之外没有别的方法可以栽培平信徒领袖。
7、可以期待持续的教会增长
通过门徒训练,平信徒领袖增加,又通过这些领袖们其余的信徒持续得到养育,从中产生的力量要成为教会复兴的原动力。平信徒一个礼拜活动的整个生活圈要成为宣教地,他们的所有对话要成为传福音的管道,他们着手的所有事情都要成为直接或间接地拯救灵魂的机会。在这里我们可以期待教会的持续性布道和复兴的可能性。
不要认为教会的复兴是某种活动之后的结果,应该把增长或复兴当成教会体质的问题,值得期待的增长是自然而持续的成长。门徒训练落户之后,不用动员强制手段也能使教会增长。假如羊一直下羊羔,羊圈中怎能不充满羊呢?
有一件事实必须明白:不能只把门徒训练当成增长的手段而利用。如果这样,过不久就会发现门徒训练变了质。门徒训练并不拥有能够满足牧会者急于复兴教会的秘诀,但是其中却有很多礼物能够满足自然而持续的教会增长:
首先,能更新教牧同工的讲道,使信息进入听众的耳朵。进行门徒训练也使教牧同工蒙恩,使他们能了解到平信徒的属灵需求是什么,他们使用什么样的语言。这怎能不改变讲道呢?
进而,好的门徒训练使牧会者开发出新的领导能力范式。从“为平信徒做什么”的传统领导能力重生为“寻求与平信徒同工”的领导能力。
并且,门徒训练对平信徒提出很多的要求。叫他们多读圣经,多祷告,多传福音,成为好丈夫,委身给主等,给他们加增很多的负担。这时有些人可能暗自担心“会不会叫人离开教会”,但是大部分结果都与此相反。
罗泽•芬科分析诊断美国教会过去200年间反复的增长和衰退后,下的结论非常令人欢欣鼓舞:美国的主流教团从60年代后半期开始急速衰退的主要原因是,为了看信徒们的脸色,牧会中对信徒的要求过少;而且有过耀眼增长的福音派教会,其增长原因是在牧会中对信徒们的要求很多。
根据这样的分析,他讲到了教会的三种力量。第一,刚强的教会很严格,越严格越刚强;第二,丧失严格的教会失去自身的力量;第三,严格有变宽大的倾向——要警惕这一点。[25]
门徒训练倾向于使教会严格起来,并且给人的强烈印象是增加平信徒的负担,这些对教会增长起催化作用的事实,已经在韩国教会通过门徒训练不断增长的多个案例得到证明。
再问一次,我们愿意教会拥有自然持续增长的体质吗?那么就进行门徒训练吧。相信用不了多久以赛亚所看到的异象会成为我们眼前活生生的现实。
“至小的族要加增千倍,微弱的国必成为强盛;我耶和华要按定期速成这事。”(赛60:22)
作者简介:
玉汉钦牧师,曾任韩国爱的教会主任牧师。他倾注毕生心力,专注于使万民作主门徒的事奉,结出丰盛的果实。玉牧师于2010年9月2日安息主怀。
[1] 本文选编自玉汉钦牧师的《唤醒平信徒》一书的第二篇和第三篇,金秀炯译,首尔:国际门徒训练院,2007年,第47-137页。——编者注
[2] 华理克:《马鞍峰教会的故事》,第93页。
[3] Hans Küng, The Church, p.120.
[4] Peter Kuzmic,“The Church and Kingdom of God”,惠灵顿83国际福音主义大会,主题论文,pp.22-49。
[5] 关于这个词的用法,玉汉钦牧师指出,传统上,“平信徒”一词是指除了圣职人员以外的所有信徒。教会历史上这词本来的意思被扭曲了。因此他强调:平信徒按本来的语意,是神的百姓,是教会的主体,是与圣职人员平等的基督身体上的肢体。他们都蒙元首基督的呼召,为这个召命各自从圣灵按圣灵的意思分得合用的恩赐,尽肢体的本分。玉汉钦:《唤醒平信徒》,第33-34页。——编者注
[6] 请参考F. L. Cross,“Apostolic Succession, Apostolicity”, Oxford Dictiona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p.74-75和R. B Kuiper, The Glorious Body of Christ, p.68。并且伯克富在阐述教会的属性时只认定圣洁性、大公性和合一性,认为使徒性是罗马教会所主张的属性,因此没有包含在这里(伯克富:《神学概论》,徐润泽译,第266页)。
[7] Hans Küng, The Church, pp.443-4.
[8] Ibid., p.458.
[9] Ibid., p.458.
[10] Ibid., pp.459-60.
[11] Gottlob,“Schrenk”,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N. T. VolⅢ, p.54.
[12] Carl Kromminga, Bring Gods News to Neighbors, p.110.
[13] Stephen C. Neil, Creative Tension, p.9.
[14] S. C. Farris, Dic. of Jesus and Gospels, p.892.
[15] Hans Küng, The Church, p.481.
[16] Ibid., p.481.
[17] 约翰•加尔文:《基督教要义》,第4卷,1章1节、4节,第45-51页。
[18] 卡尔•威尔逊:《牧会和门徒栽培》,第8页。
[19] 威廉•巴克莱:《耶稣的思想和生平》,第89页。
[20] 同上,第2页。
[21] 这里虽然是动词形式,但其词根是名词形式的门徒。参玉汉钦:《唤醒平信徒》,第96页。——编者注
[22] Mark Sheridan,“Disciples & Discipleship”, Biblical Theology Bulletin, Vol.Ⅲ, Oct, 1973, No.3. p.255.
[23] T. F. Torrance, Service in Jesus Christ, pp.1-2.
[24] Lawrence Richards, New Face for the Church, p.38.
[25] Finke, The Churching of America, 1776-1990, Chapter7.